疾病預防

防治中耳炎:擤鼻涕用力別過猛

急性中耳炎莫誤治療時機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遷延不愈的中耳炎可能會引起其他嚴重的併發症,如面癱、腦膜炎等。

中耳炎又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由於感冒後耳咽管阻塞、非正常擤鼻涕,或游泳嗆水經耳咽管逆行返流導致細菌進入鼓室,或者鼓室內存在的條件致病菌在抵抗力減弱或細菌毒力增強時產生炎症反應,表現為耳內疼痛、發熱甚至流膿。據統計,很多人一生中都經歷過或輕或重的急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隨體質、氣候變化,耳內會經常性流膿液,時多時少,遷延多年。

不少患者認為慢性中耳炎無法治癒,因此而放棄去醫院治療。專家表示,慢性中耳炎又分為單純型中耳炎、骨瘍型中耳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如果久病不治的話,患有單純性中耳炎的患者,中耳會反復發炎,引起內壓增生,此時必須手術。膽脂瘤型和骨瘍型中耳炎應該儘早手術,以免產生併發症。

因此,一旦患上急性中耳炎,患者必須抓住急性中耳炎發病初期這個“最佳治療時期”接受徹底治療。

游泳後低燒或已患病

游泳是不少人夏天裡喜愛的消暑方法,不過不少人在游泳後發現自己耳朵疼、聽力下降,去醫院一查,才發現自己得了中耳炎。

專家表示,游泳確實容易導致一些人患上中耳炎,尤其是本身就有中耳炎未治癒的患者,如果耳道進水,未及時清潔,就容易受污水感染,這樣就易導致中耳炎復發,有的甚至還會出現耳朵長時間流膿、聽力下降的情況。

另外,不少人在游泳後出現低燒,但大多數人並不在意,這種低燒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夏季因天氣炎熱,出汗多,耳道環境潮濕,給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果不注意衛生,很可能會引起耳道炎,進而引起中耳炎。如果游泳池的水污染較重,游泳時不小心嗆水,帶有病菌的水經鼻逆行通過咽鼓管到達中耳,進而引起中耳炎。這種感染最初的症狀就是發低燒,大概會有兩天的低燒情況,這時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錯過了這兩天,中耳炎的發生概率會大大增加。

夏季是中耳炎的多發季節,愛出汗、常游泳的人更應注意衛生,游泳時做好耳鼻的保護。一旦發生耳道進水,並伴有耳疼、聽力改變等情況,應到正規醫院檢查。患者還應注意多飲開水,保持外耳道乾淨,但不能重拭重擦;睡眠時患耳應在下側,同時注意別用力壓迫。

擤鼻涕用力別過猛

感冒會導致鼻塞、鼻涕多,呼吸不暢,很多人鼻子一塞就捂著鼻子用力擤,恨不得一次把鼻涕擤乾淨。

專家指出,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做法。不少患者習慣用兩隻手壓著鼻翼用力擤,由於耳鼻喉相通,這種姿勢會讓鼻涕向鼻後孔擠出,鼻涕會流到咽鼓管,因鼻涕中含有大量細菌,可引起逆行性感染造成中耳炎,特別是兒童的咽鼓管比較平直,更容易引起中耳炎。

正確的擤鼻涕方法是,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用另一側將鼻涕向外擤出,然後用相同的方法,再擤另一側;或者將紙巾或手帕放在鼻孔下,兩手輕放於鼻翼兩側,稍用力將鼻涕擤出。也可以用倒吸的方法,通過鼻子抽吸,將鼻涕從後鼻孔排出,然後再經咽部咯出。無論用什麼方法,均不可用力過猛。

此外,因為孩子表達能力較弱,即使耳鳴也會常被忽略,為小兒擤鼻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切忌用力過度。

情緒波動影響聽力

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小習慣,也容易傷害耳朵和聽力。很多人愛掏耳朵,總覺得耳朵裡有耳屎顯得很髒。

專家介紹,耳道內的耵聹腺產生一種油脂性分泌物,呈黃色,俗稱耳屎,它能起保護耳膜的作用,其自然乾燥後一般會自行脫落,因此無需處理。如果發現其有大量堆積的現象,不要隨便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掏挖,這樣會容易造成對耳道和耳膜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找醫護人員用正規的器具進行沖洗。

另外,使耳朵受到傷害的因素還包括濫用藥物,藥物性耳聾也是目前人們不可忽視的一種疾病,藥物性耳聾一旦發生,治療十分困難。因此,使用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易致藥物性耳聾的抗生素時,避免劑量過大,並儘量縮短用藥時間,如果服用時間過長,可與其它藥物交替使用,也可換用中藥治療。

隨著年紀增大,很多老人都會出現聽力下降的情況,俗稱耳背。雖然聽力減退不可逆,不過日常注意保護耳朵和聽力,也可起到緩解聽力下降的作用。老人要保護聽力,除了要避免掏耳朵、防止濫用藥物外,還要注意避免接受噪音。如果老年人長時間接觸噪音,會使本來開始衰退的聽覺更容易疲勞,內耳的微細血管常處痙攣狀態,使內耳供血不足,聽力就會迅速減退,甚至發生噪音性耳聾。因此,儘量避免或減少雜訊的干擾,是老年人保護聽力的首要一條。

此外,人到老年要控制情緒,情緒波動會導致體內植物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使內耳器官發生缺血、水腫和聽神經營養障礙,出現聽力銳減或耳聾。老年人還要注意對聽力的監控,定期去醫院檢查。

戴耳機聽音樂易致耳鳴

隨著科技進步,電腦、手機、MP3等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手機用耳麥、乘車走路聽MP3、晚上塞著耳機進入夢鄉也成了很多人的習慣,殊不知,這些小習慣都會導致人的聽力下降,出現雜訊性聽力損傷。

專家指出,如果長期戴著耳機用很大音量聽音樂,很容易導致“感音性耳鳴”。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如果是一過性的耳鳴,是無須緊張的。如果是持續性耳鳴,甚至伴有眩暈、頭痛等症狀,則要提高警惕。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隨時隨地戴個耳機聽音樂,而且把音量調得很大,別人說話都聽不見,其實這樣會對聽力造成很大的損傷,不僅導致耳鳴,嚴重時還會引起噪音性耳聾。尤其很多隨身聽是身歷聲的,調到最大分貝數時耳朵甚至感到鼓振,對內耳黏膜明顯損傷。而戴耳機聽音樂對聽力的影響是緩慢的,很多人不以為然,直到發現聽力嚴重下降,但這時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