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保溫杯泡茶好不好

保溫杯也是可以用來泡茶, 但是在泡茶的時候就要注意水溫, 很多人們都習慣性使用剛燒開的沸水來泡茶, 認為這樣泡出來的茶葉味道方面會更加的出色, 但實際上這是會損傷到茶葉的營養成分, 使得營養變得有所流失, 就連味道上面也會變得不是很正宗, 還是要采取熱水來進行泡茶。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 為民間廣泛使用, 自然為人熟知。 不過, 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別。 由于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 紅茶、綠茶、花茶, 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 大體說, 以發茶味, 顯其色, 不失其香為要旨。 濃淡亦隨各地所好。 賓館多用袋裝泡茶, 發味快, 而又避免渣葉入口, 也是一種創造。 飲休既是精神活動, 也是物質活動。 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 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

但無論如何變, 總要不失茶的要義, 即健康、友信、美韻。 因此, 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下,

作些改進是應該的。 當代生活節律不斷變化, 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 法簡易行, 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 古法不易大眾化, 但對現代工業社會過于緊張的生活, 卻是種很好的調節。 所以, 發掘古代茶藝, 使再現異彩, 也是極重要的工作。 據說福州茶藝館已恢復斗茶法, 使沫餑、重華再觀, 實在是一雅舉。

談飲法, 不僅講如何烹制茶湯, 還要講如何“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湯, 湯熟后以瓢分茶, 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 分時沫餑要均。 宋代用點茶法, 可以一碗一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 大茶筅, 一次點就, 然后分茶, 分茶準則同于唐代。

明清以后, 直接沖泡為多, 壺成為得要茶肯。 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 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 所以, 這種壺叫作“茶娘式”, 而茶杯又稱“茶子。 五杯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 民間稱為“關公跑城”。 技術稍差難以環注的也要巡杯, 但需一點一提, 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于各碗, 引謂“韓信點兵”。

茶水比例

總覺得在家喝茶與在茶館里喝滋味不同, 探究原因, 我以前總歸結為家中和茶館環境、氛圍不同, 因而導致心情不同, 從而影響口腔里、舌尖上的滋味, 但經專業人士相告, 其實這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沏茶時不同的茶水比例所致。

泡茶有很多講究, 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雖有不同, 但基本要求是一樣的。

為了使茶葉的色、香、味充分地沖泡出來, 使茶葉的營養成分盡量地被飲茶者利用, 其中應注意茶、水的比例。

一般來說, 茶、水的比例隨茶葉的種類及嗜茶者情況等有所不同。 嫩茶、高檔茶用量可少一點, 粗茶應多放一點, 烏龍茶、普洱茶等的用量也應多一點。 對嗜茶者, 一般紅、綠茶的茶、水比例為1:50至1:80, 即茶葉若放3克, 沸水應沖150至240毫升;對于一般飲茶的人, 茶與水的比例可為1:80至1:100。 喝烏龍茶者, 茶葉用量應增加, 茶與水的比例以1:30為宜。 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 每杯可投茶葉3克沖開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 每杯可投放茶2克, 沖開水1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