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腳扭傷也要打石膏,醫生是不是搞錯了

姚明和他脆弱的腳踝

2005.06.17 左腳腳踝骨折

2006.10.27 右腳腳踝扭傷

2009.05.10 左腳腳踝骨裂

2010.11.11 左腳腳踝扭傷

在這四次腳踝受傷中, 姚明幾乎都打上了石膏,

有沒有覺得不太對勁, 骨折骨裂打石膏沒問題, 腳踝扭傷怎麼會打上石膏呢?

本文科學嚴謹的講述:

● 為什麼只是扭傷還是要打石膏

● 為什麼腳踝那麼脆弱

● 為什麼崴腳會形成習慣

● 只有疼的不能走路才是骨折嗎

很多人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扭傷了踝關節, 到醫院拍X線片一看並沒有骨折, 但醫生仍然給你打上了笨重的石膏或是支具。 很多人就納悶了:石膏在通常的印象是骨折才需要的, 踝關節扭傷很常見, 也沒幾個人打過石膏, 為什麼我遇到了就得打?

為什麼只是扭傷還是要打石膏

先說結論:沒有骨折卻打了石膏, 是因為醫生覺得你踝關節周圍的韌帶有很可能斷了, 需要固借助石膏固定關節來利於韌帶的癒合。

那麼如何判斷扭傷級別呢:

西點踝關節扭傷分級系統

I級 沒有撕裂

輕度疼痛、腫脹和壓痛, 一般沒有淤血和關節不穩。

負重行走沒有困難

康復時間:1 — 3周

II級 部分撕裂

中度疼痛、腫脹和壓痛.。 可能有淤血。 輕至中度關節不穩 。 踝關節一定程度上運動喪失和功能障礙。

負重或行走疼痛

康復時間:3 — 6周

III級 完全撕裂

嚴重疼痛、腫脹和壓痛和淤血。 踝關節不穩, 運動喪失和功能障礙。

不能負重和行走

康復時間:幾個月

小貼士

踝關節扭傷時, 韌帶的損傷可以是部份纖維的撕裂, 也可以是全部韌帶纖維的斷裂。 有很多人在初次扭傷時也許只是部份纖維的撕裂, 但往往本人不予重視, 反復扭傷, 最後整個韌帶徹底斷裂了。

還有一個現象,

初次扭傷時, 疼痛非常劇烈, 以後再次扭傷時疼痛卻反而不十分明顯, 出血也不嚴重, 很多人還以為這次扭傷不如以前那麼嚴重, 殊不知這是因為完全韌帶斷裂, 關節失去保護更加明顯, 情況更加嚴重。

是否打石膏, 取決於扭傷是哪個級別。 美國骨科學會(AAOS,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推薦:II級、III級損傷須要制動, 石膏或者支具都是制動的方式。 其中II級損傷稍微輕一些, 可以用空氣夾板制動。

看的一知半解的對吧, 那我們從腳踝講起:

為什麼腳踝那麼脆弱

踝關節是人體距離地面最近的負重關節, 站立時全身重量均落在踝關節上, 行走時的負荷值為體重的5倍, 對外傷缺乏緩衝, 易於受到各種傷害, 因此急性踝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中最易發生的外傷。

踝關節周圍韌帶扭傷發病率在全身各關節韌帶扭傷中占首位, 但卻不能引起很多人的重視, 如處理不當會致韌帶鬆弛、瘢痕形成、踝關節不穩, 以致反復扭傷, 日後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姚明的腳踝經歷過扭傷, 骨折, 骨裂。 鑒於腳踝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 約占所有損傷的15%, 也就是說10個運動損傷當中就有1.5個人扭傷了腳踝。 所以, 這次著重說腳踝扭傷, 也就是「崴腳」:

什麼是崴腳

崴腳學名為踝關節扭傷, 多由於行走時突然踏在不平的地面上或上下樓梯, 走坡路不慎踏空, 或騰空向後足蹠屈(即墊腳的動作)落地, 足部受力不穩, 而導致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造成的扭傷。

一般分為內翻損傷, 外翻損傷和高位踝損傷, 以內翻損傷(外側韌帶的損傷)最為常見,

這是由於踝關節解剖結構所決定的, 外側的韌帶較內側韌帶薄弱, 內翻肌群也比外翻肌群要強一些, 內翻活動度比外翻大, 而人在放鬆狀態下就有內翻和腳尖向內的趨勢。

內翻損傷一般損傷外側的韌帶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和跟腓韌帶, 以距腓前韌帶損傷最多(外踝前下方的凹陷處);外翻損傷則損傷內側的三角韌帶, 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所以不容易撕裂, 常常外翻損傷發生的是內踝的撕脫骨折。

扭傷時, 損傷處的韌帶遭受超過其生理限度的強大外力, 緊張性增高或發生纖維斷裂等病理改變。 有事內翻損傷時, 雖然外側韌帶損傷, 但也可能引起內踝的擠壓傷, 要注意辨別。

為什麼運動的人容易崴腳呢

這其實就是踝關節韌帶的特性所致。 一般有點經驗的人都會發現, 踝關節扭傷多發生在剛運動時或運動快要結束時。 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未做好熱身容易扭傷」、「運動到最後太累了容易扭傷」。 這是因為, 正常的行走和奔跑時, 踝部韌帶的拉伸程度非常小, 所以韌帶有足夠的能力來維持踝關節的穩定, 也就不會扭傷。

如果正常走路都會扭傷, 那就是韌帶有大問題, 一般是韌帶過松或韌帶纖維化。 而在運動時, 由於腳部動作需要發力, 急停、急轉等。 而這些發力又是在不斷地進行中, 導致踝部韌帶的壓力很大, 一旦超出了韌帶所能穩定踝關節的能力, 就會發生扭傷, 姚明的幾次扭傷就是這麼來的。


1.溫度的影響

韌帶離表皮很近,因此外界的溫度對韌帶影響很大。夏天倒還好,冬天沒有做好熱身的兄弟,由於韌帶還處於比較低的溫度,其拉伸能力相對比較低,一下子加大運動量和對踝關節的壓力,導致韌帶無法承受,造成踝關節不穩地,就扭了腳踝。在長期運動後,肌肉處於疲勞狀態,而韌帶是與肌肉一樣的,也會處於疲勞狀態,此時也容易發生韌帶疲勞所導致的關節不穩,在一次非常規動作後發生扭腳踝。

2.熱身的影響

相對而言,未完全熱身而導致的腳踝扭傷更嚴重。因為韌帶在沒有完全活動開的情況下,是很容易造成韌帶撕裂的,那修養的時間就長了,甚至要通過手術來修復韌帶。而在運動中由於非常規動作、或運動末期因疲勞而導致的踝部扭傷腫大多為關節瞬間錯位壓迫血管和損傷肌肉纖維,小血管破裂、肌肉局部撕裂壞死導致的,雖然看著腳踝腫的很大,其實傷害倒並不嚴重,適當的處理後很快就能恢復的。

總體來說,踝關節扭傷不管是否造成韌帶的撕裂,都不是太嚴重的傷害,只要足夠的修養和適當的治療、康復訓練,是不會有什麼後遺症的。但這裡僅限於自身原因如熱身不夠、疲勞做動作、站立不穩等原因造成的踝關節扭傷,因外力導致的踝關節扭傷情況可能是大不一樣的。特別是由於拼搶時,一方球員的身體壓在另一方球員腳踝上導致的腳踝扭傷可能會是非常嚴重的損傷,必須尋求專業醫師的救治。

足骨變異

足副舟骨是發生在足舟骨結節第二化骨中心的先天變異。正常人約14%由此變異,踝扭傷或跑跳訓練過度,常常損傷足副。據說,這也是姚明左腳傷病不斷的根源所在。

既然提到了再次扭傷,那麼,有個詞大家應該想起來了:習慣性崴腳,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崴腳會形成習慣

一次崴腳之後,踝關節周圍組織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韌帶損傷、關節變形、腳踝結構不穩定,要是恢復不好,當然容易再次崴腳。其中有兩個是對之後踝關節功能影響很大的。一個是韌帶鬆弛,另一個是本體感覺缺失。

1.韌帶鬆弛

先說第一個韌帶鬆弛。韌帶是連接固定關節的緻密結締組織,它的強度很高,但是缺乏彈性「相對於肌腱而言」,並且不像肌肉一樣存在自主收縮的能力。一次損傷之後,韌帶很有可能被撕裂或者部分斷裂,那樣的話就會表現出鬆弛,如果鬆弛,那麼穩定關節的功能必然減弱。所以一次崴腳之後,從結構上講,是比之前更弱更容易再次受傷了。

在此插播一個小常識:很多人管牽拉叫拉韌帶,實際上牽拉的是肌肉和肌腱,而韌帶是不能被拉長點,或者說不應該被拉長更合適。如果你把韌帶拉長,那麼無異於給關節松了綁,接下來你就等著受傷吧。

韌帶鬆弛之後怎麼辦

韌帶是關節周圍最直接的穩定結構,如果韌帶鬆弛,對關節的保護能力下降,那麼就要通過加強肌肉來輔助穩定關節了。當你關節周圍肌肉足夠強大,就可以代替韌帶吸收外力,關節自然也就能保持穩定了。

2.本體感覺缺失

接下來說第二個,本體感覺缺失。小編估計得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本體感覺。簡單的說本體感覺是感受肢體運動狀態和空間位置的精密感覺,它不像觸覺嗅覺之類有那麼真切的體會,但是每一次舉手投足它都在參與其中。

本體感覺的核心來源比例圖

一般來說崴腳之後第一個階段是炎症期,炎症期受迫害最大的就是本體感覺。本體感覺缺失之後你就不會那麼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肢體運動了,因為失去了回饋肢體運動狀態的裝置,就像開車沒有儀錶盤一樣。本體感覺缺失之後同樣需要訓練才能恢復,一些平衡練習就是很好的訓練手段。

3.可能患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

骨質疏鬆的嚴重後果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輕微創傷時或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所以崴腳後去醫院檢查時可增加一項骨密度檢查,正常值參考範圍在-1至+1之間。

很多時候崴腳了,還能走路,大家就以為不是骨折。其實不是這樣的:

只有疼的不能走路才是骨折嗎?

踝關節扭傷不僅可能傷及軟組織,而且可能傷及骨頭。前者就是我們常說的腳踝扭傷,後者則是足部骨折。而有些人崴腳後出現足部骨折,仍然可以走,是因為負重骨頭沒有損傷,不特意壓骨折處,不會出現劇烈疼痛,而且骨折後有些斷裂表面看不出有異樣,走路也能勉強。因此,崴腳後即便可以走路,也有可能是骨折。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腳踝處是否骨折呢?

渥太華腳踝損傷診斷標準

加拿大學者 Stiell于1992年提出的渥太華腳踝損傷診斷標準(Ottawa ankle rules)對此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可通過簡單的體格檢查判斷,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48.75%,不建議非專業人士自行套用,以免經驗不足發生漏診,參見下圖:

上圖所示,ABCD處,都是崴腳後特別容易發生骨折的壓痛點。崴腳後如果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同時受傷後即刻或就診時患肢不能獨立支撐體重「走4步,不管有無跛行」,則需要高度懷疑是足踝部骨折。

出現以上情況,都需要及時拍片明確有無骨折。

注意事項

注意:18歲以下的患者不適用;腫脹明顯的;腿部因基礎疾病有感覺減退的應及時就醫。

如果疼痛和行走能力在5-7天內無改善情況下應及時就診。

此種只能初步判斷是否有骨折可能,是否需要照X片,不適用於判斷韌帶損傷情況,韌帶情況需要核磁查MRI。

崴腳幾天後才發現骨折,傷後還在走路,會留後遺症嗎?

很多人崴腳後,當時感覺還行,能夠堅持走路,後來感覺越來越疼,等到就診時發現確實是骨折。那麼,這時是否會因為救治不及時而落下後遺症呢?

其實,腳扭傷幾天後才發現骨折,說明病情不是特別嚴重。一般扭傷後1-2周內及時就診且得到正規的處理,都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是扭傷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去就醫,骨頭自己長骨痂了,但癒合得有畸形,可能會落下後遺症。


1.溫度的影響

韌帶離表皮很近,因此外界的溫度對韌帶影響很大。夏天倒還好,冬天沒有做好熱身的兄弟,由於韌帶還處於比較低的溫度,其拉伸能力相對比較低,一下子加大運動量和對踝關節的壓力,導致韌帶無法承受,造成踝關節不穩地,就扭了腳踝。在長期運動後,肌肉處於疲勞狀態,而韌帶是與肌肉一樣的,也會處於疲勞狀態,此時也容易發生韌帶疲勞所導致的關節不穩,在一次非常規動作後發生扭腳踝。

2.熱身的影響

相對而言,未完全熱身而導致的腳踝扭傷更嚴重。因為韌帶在沒有完全活動開的情況下,是很容易造成韌帶撕裂的,那修養的時間就長了,甚至要通過手術來修復韌帶。而在運動中由於非常規動作、或運動末期因疲勞而導致的踝部扭傷腫大多為關節瞬間錯位壓迫血管和損傷肌肉纖維,小血管破裂、肌肉局部撕裂壞死導致的,雖然看著腳踝腫的很大,其實傷害倒並不嚴重,適當的處理後很快就能恢復的。

總體來說,踝關節扭傷不管是否造成韌帶的撕裂,都不是太嚴重的傷害,只要足夠的修養和適當的治療、康復訓練,是不會有什麼後遺症的。但這裡僅限於自身原因如熱身不夠、疲勞做動作、站立不穩等原因造成的踝關節扭傷,因外力導致的踝關節扭傷情況可能是大不一樣的。特別是由於拼搶時,一方球員的身體壓在另一方球員腳踝上導致的腳踝扭傷可能會是非常嚴重的損傷,必須尋求專業醫師的救治。

足骨變異

足副舟骨是發生在足舟骨結節第二化骨中心的先天變異。正常人約14%由此變異,踝扭傷或跑跳訓練過度,常常損傷足副。據說,這也是姚明左腳傷病不斷的根源所在。

既然提到了再次扭傷,那麼,有個詞大家應該想起來了:習慣性崴腳,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崴腳會形成習慣

一次崴腳之後,踝關節周圍組織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韌帶損傷、關節變形、腳踝結構不穩定,要是恢復不好,當然容易再次崴腳。其中有兩個是對之後踝關節功能影響很大的。一個是韌帶鬆弛,另一個是本體感覺缺失。

1.韌帶鬆弛

先說第一個韌帶鬆弛。韌帶是連接固定關節的緻密結締組織,它的強度很高,但是缺乏彈性「相對於肌腱而言」,並且不像肌肉一樣存在自主收縮的能力。一次損傷之後,韌帶很有可能被撕裂或者部分斷裂,那樣的話就會表現出鬆弛,如果鬆弛,那麼穩定關節的功能必然減弱。所以一次崴腳之後,從結構上講,是比之前更弱更容易再次受傷了。

在此插播一個小常識:很多人管牽拉叫拉韌帶,實際上牽拉的是肌肉和肌腱,而韌帶是不能被拉長點,或者說不應該被拉長更合適。如果你把韌帶拉長,那麼無異於給關節松了綁,接下來你就等著受傷吧。

韌帶鬆弛之後怎麼辦

韌帶是關節周圍最直接的穩定結構,如果韌帶鬆弛,對關節的保護能力下降,那麼就要通過加強肌肉來輔助穩定關節了。當你關節周圍肌肉足夠強大,就可以代替韌帶吸收外力,關節自然也就能保持穩定了。

2.本體感覺缺失

接下來說第二個,本體感覺缺失。小編估計得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本體感覺。簡單的說本體感覺是感受肢體運動狀態和空間位置的精密感覺,它不像觸覺嗅覺之類有那麼真切的體會,但是每一次舉手投足它都在參與其中。

本體感覺的核心來源比例圖

一般來說崴腳之後第一個階段是炎症期,炎症期受迫害最大的就是本體感覺。本體感覺缺失之後你就不會那麼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肢體運動了,因為失去了回饋肢體運動狀態的裝置,就像開車沒有儀錶盤一樣。本體感覺缺失之後同樣需要訓練才能恢復,一些平衡練習就是很好的訓練手段。

3.可能患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

骨質疏鬆的嚴重後果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輕微創傷時或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所以崴腳後去醫院檢查時可增加一項骨密度檢查,正常值參考範圍在-1至+1之間。

很多時候崴腳了,還能走路,大家就以為不是骨折。其實不是這樣的:

只有疼的不能走路才是骨折嗎?

踝關節扭傷不僅可能傷及軟組織,而且可能傷及骨頭。前者就是我們常說的腳踝扭傷,後者則是足部骨折。而有些人崴腳後出現足部骨折,仍然可以走,是因為負重骨頭沒有損傷,不特意壓骨折處,不會出現劇烈疼痛,而且骨折後有些斷裂表面看不出有異樣,走路也能勉強。因此,崴腳後即便可以走路,也有可能是骨折。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腳踝處是否骨折呢?

渥太華腳踝損傷診斷標準

加拿大學者 Stiell于1992年提出的渥太華腳踝損傷診斷標準(Ottawa ankle rules)對此有比較明確的建議,可通過簡單的體格檢查判斷,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48.75%,不建議非專業人士自行套用,以免經驗不足發生漏診,參見下圖:

上圖所示,ABCD處,都是崴腳後特別容易發生骨折的壓痛點。崴腳後如果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同時受傷後即刻或就診時患肢不能獨立支撐體重「走4步,不管有無跛行」,則需要高度懷疑是足踝部骨折。

出現以上情況,都需要及時拍片明確有無骨折。

注意事項

注意:18歲以下的患者不適用;腫脹明顯的;腿部因基礎疾病有感覺減退的應及時就醫。

如果疼痛和行走能力在5-7天內無改善情況下應及時就診。

此種只能初步判斷是否有骨折可能,是否需要照X片,不適用於判斷韌帶損傷情況,韌帶情況需要核磁查MRI。

崴腳幾天後才發現骨折,傷後還在走路,會留後遺症嗎?

很多人崴腳後,當時感覺還行,能夠堅持走路,後來感覺越來越疼,等到就診時發現確實是骨折。那麼,這時是否會因為救治不及時而落下後遺症呢?

其實,腳扭傷幾天後才發現骨折,說明病情不是特別嚴重。一般扭傷後1-2周內及時就診且得到正規的處理,都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是扭傷兩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去就醫,骨頭自己長骨痂了,但癒合得有畸形,可能會落下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