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情緒的控制 健康管理第一步

從前常常將管理一詞與工作、屬下、金錢等相聯繫, 所有這些都是把管理的物件指向外部事物;隨著認識水準的提升, 人們發現不僅要管理他者, 也要對自身進行管理, 比如說管理自己的時間, 目前, 時間管理已經成為管理學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也成為自企業高管到一般白領的努力方向。 而近年來, 學習保持身體健康越來越提上大多數人的議事日程, 人們開始懂得不能在生病以後才講健康, 而是要從平日的點點滴滴做起, 因此, “管理健康”或“健康管理”成為了一個新興的名詞。 健康管理一般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

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而我們認為, 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乃是對於情緒的控制。

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性

其實, 中國人自古講究“修身養性”, 說的其實就是心性問題, 放到現代社會, 管理健康也必須從這裡做起。 因為若沒有良好的情緒和心性, 就不會有好的健康。 有一次在公車上聽兩個人聊天, 說的是一位老人中風了, 原因就是老人平時喜歡較真兒、愛生氣, 所以血壓總是居高不下, 終於有一天中風了, 徹底倒下了。 她們兩個的觀點是:您都老了, 幹嘛還這麼跟別人、跟自己過不去, 到頭來不是自己受罪嘛。

從科學的角度說, 她們的評價是正確的。 從理論上來說, 當一個人陷入了情緒的惡性循環圈, 如果任其自由發展, 將使情緒日益惡化, 相應器官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最終成為不治之症。 但是, 有些人在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圈時, 及時醒悟, 改正自己的習性, 這就有機會跳出惡性循環圈。

“怒傷肝”是中國人都熟悉的常識, 而肝傷了脾氣會更不好, 更容易發怒, 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理解的道理。 可是這樣的生理變化, 會讓身體走入一個惡性循環圈, 肝會因而愈來愈差, 脾氣也跟著愈來愈壞。 環顧身邊的許多老人, 脾氣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來愈壞, 愈來愈頑固, 最後就出現了和肝相關的疾病。

除了“怒傷肝”會造成肝的問題之外,

“思傷脾”則是眾多憂鬱症形成的原因之一, 脾傷了人更容易思, 憂鬱症的患者, 總是愛鑽牛角尖。 還有“悲傷肺”, 是說肺氣虛弱的人總是特別容易掉眼淚, 就像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似的。 這些情形不如發怒普遍, 大多數人比較不熟悉這些反應, 然而這些情緒的反應, 也有類似的惡性循環性質。

總之, 生氣, 發作了傷肝, 隱忍了傷脾胃, 忽略了傷大腸, 血氣太低時還會造成致命的肺積水。 看上去, 似乎只要怒氣產生了, 就無從避免對身體的傷害。 然而人總有七情六欲, 不可能不生氣。 因此, 唯一可以做的是我們能瞭解自己生氣的模式, 盡可能找出減少生氣傷害的方法。

“瓶子理論”管理情緒

想像我們的胸中有許多怒氣的小瓶子,

每一個瓶子對應著我們周圍的一個人。 當我們對這個人有什麼不滿意, 可是又不好意思明說時, 就把這點不滿意放進了對應這個人的瓶子裡。 今天放一點, 明天又放一點, 等有一天瓶子放滿了, 你的情緒就達到了飽和, 而等到再出現一件小事讓你不滿時, 怒氣便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於是怒氣就發作了。 而這時不是只把最後的那點不滿發作出來, 而是把長期點點滴滴放進瓶子裡的怒氣, 一鼓腦兒全部倒了出來。 對方這時常常會出現一臉的茫茫然, 暗自納悶為什麼你會因為這麼點小事生這麼大的氣。 我們自己則常常在脾氣發作到一半時就忘記了生氣的真正原因。

這便是大多數人生氣的情形, 多數情況下怒氣的發作都是這種“零存整付”的模式。

中國人的儒家思想, 教導人們溫、良、恭、儉、讓的品德, 忍讓成為美德的一種。 人和人相處, 總會發生摩擦, 大多數的中國人從小就被教導要把許多小的不滿隱藏起來, “這怎麼好意思說, 算了!”是許多人經常在心裡嘀咕的。

可其實許多小不滿, 只要適當的溝通, 最多小吵兩句, 就能化解。 這種小吵的爭執, 對肝的傷害會比“雷霆大火”小得多。 充分的溝通, 就會把瓶子裡的小不滿倒掉。 學習不再累積不滿, 是避免生氣造成傷害的最好方法。

工作場所和家庭是大多數人的主要生活區域, 也是最容易產生怒氣的地方, 而在這兩個場合所面對的對象又都是自己非常熟悉和親近的人, 所以溝通尤為關鍵。

有事就直說, 哪怕只是小事, 這樣才能建立健康的溝通環境。 尤其夫妻之間, 更要建立“床頭吵、床尾合”的默契, 才能讓大家都減少許多怒氣的傷害。

當無法避免的怒氣出現後, 無論是發作或隱忍或忽略, 肝火都會上升, 專家建議這時最好能及時的按摩太沖穴, 或回家在睡前泡泡熱水腳, 疏泄肝氣。 經常發怒的人, 則最好天天做這些保養的工作, 避免肝火的上升, 不但能降低怒氣的傷害, 更能減少怒氣出現的頻率。

TIPS:管理情緒三步曲

1.認識情緒

心理學認為, 情緒的產生並不是誘發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 而是經歷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 這就是著名的情緒理論(ABC理論)。 例如:因為做了錯事便認為自己無能於是感到很自卑。 在這裡,做錯了事就是事件A;認為自己無能就是對這件事的評價和解釋B;自卑就是因為認為自己無能而引起的情緒體驗C。該理論認為改變你對該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就可以改變你所體驗到的情緒體驗。

2.培養積極的心態

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明白情緒的產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你的內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因此,你需要清楚地認識你的需要是什麼?以及你的需要是否是你的能力所及和你的需要是否達到三好“我好、你好、大家好”;二是要善於從負性事件中提取正面資訊的,任何事件都會有正負兩方面的資訊,自卑的人看到的大多是負面的資訊,而自信的人看到的大多是正面的資訊。

3.面對負性事件要堅持四不原則

不責備:責備會激發對方的自我防禦機制,對解決問題無效。而是要清楚地描述這件事並坦誠地表達你的感受和希望。不逃避:只有面對才能成長,厭學、網癮就是面對負性事件時採取了逃避的策略。不遺忘:越想忘記就越是忘不了,認可負性事件的存在,當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去。不委曲求全:委曲求全意指放棄自己的利益來獲取某些結果,而不委曲求全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保存自己,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

在這裡,做錯了事就是事件A;認為自己無能就是對這件事的評價和解釋B;自卑就是因為認為自己無能而引起的情緒體驗C。該理論認為改變你對該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就可以改變你所體驗到的情緒體驗。

2.培養積極的心態

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明白情緒的產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你的內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外在表現。因此,你需要清楚地認識你的需要是什麼?以及你的需要是否是你的能力所及和你的需要是否達到三好“我好、你好、大家好”;二是要善於從負性事件中提取正面資訊的,任何事件都會有正負兩方面的資訊,自卑的人看到的大多是負面的資訊,而自信的人看到的大多是正面的資訊。

3.面對負性事件要堅持四不原則

不責備:責備會激發對方的自我防禦機制,對解決問題無效。而是要清楚地描述這件事並坦誠地表達你的感受和希望。不逃避:只有面對才能成長,厭學、網癮就是面對負性事件時採取了逃避的策略。不遺忘:越想忘記就越是忘不了,認可負性事件的存在,當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去。不委曲求全:委曲求全意指放棄自己的利益來獲取某些結果,而不委曲求全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保存自己,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