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治未病是最好的健康管理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平時總感覺身體不太舒服, 可去醫院檢查又沒什麼疾病。 這類人可能正處於健康與患病的臨界狀態,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這一階段的自我健康管理格外重要, 中醫稱之為“治未病”, 即在疾病發生前就採取改善措施, 防止疾病發生。 現代健康管理中的健康風險評估, 可以說是“治未病”的得力助手, 它能量化評估出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及未來患病的風險, 及時糾正錯誤行為, 提前把疾病擋在門外。

抓住風險評估的水晶球

現代醫學不斷發展, 診斷技術、治療手段日漸完善,

但醫院和醫生更多關注的是已經發生的疾病, 對疾病前期的不適以及發病風險關注得較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 重視未病先防。 很多疾病的形成, 需要一二十年的累積。 在發生器質性病變之前, 器官的功能先會下降, 當下降到一個臨界點時, 才會發生病變。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明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對於1/3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來說, 如果在疾病發生前處理得當, 身體就能轉危為安;反之, 則極易患病。 此時, 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十分必要。 李明形象地把健康風險評估比喻成一個水晶球, 它能評估一個人在未來會發生某種疾病或因某種疾病導致死亡的可能性,

幫助我們在生病前, 瞭解各個器官功能的指標是不是在正常範圍內, 發現那些出現異常的指標, 瞭解這些指標異常會給機體帶來哪些影響, 同時通過科學的方法改善它們, 避免疾病的發生。

找到屬於你的“健康腳印”

李明告訴記者, 做健康風險評估的第一步, 是要把我們的身體變成一個個數位, 一張張表格, 用具體資料來精確描述你身體的健康狀況, 抓住那些“看得見的東西”。 一般來說, 我們可以通過體檢、化驗、測量、心理問卷調查、中醫體質辨識等基本的檢測方法來獲得身體的各項指標, 包括常規的體重、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 中醫則將人的體質分為平和、氣虛、陰虛、陽虛、氣鬱、血瘀、痰濕、濕熱和特稟等9種體質,

醫生通過健康問卷調查, 就能分析出檢測者屬於何種體質。

有了這些具體資料, 下一步就是要抓住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請專業醫生做進一步的健康風險評估。 “這一環節至關重要, 卻常被忽視。 ”李明指出, 很多人做完體檢, 常把體檢報告往旁邊一扔, 殊不知這會讓一些危險因素悄悄損害你的身體。 “尤其是那些稍微超重, 血壓時高時不高, 沒有明顯器質性疾病, 但父母有高血壓史的人, 一定要做進一步的健康風險評估。 ”李明介紹說, 醫生會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來分析你的各項資料指標, 尋找屬於你的“健康腳印”。 所謂“健康腳印”, 是根據長期監測大量人群的健康指標得出的健康發展規律。 如果你的分析結果與某一類人群特徵的吻合度較高,

就會把你歸為此類人群。 這些人走過了哪些健康之路, 比如在什麼年齡段高發心臟病、高血壓等, 你未來的健康狀況可能也會按照這個趨勢發展。

找到了“健康腳印”後, 就要分析被檢測者自身高風險的來源。 一般來說, 病前健康風險主要有四個來源:生活方式、精神心理、遺傳因素以及社會條件。 李明說, 根據這些來源, 醫生會詢問一些問題, 比如平時是不是喜歡吃肉, 是否熬夜, 是否生活壓力大, 是不是喜歡運動, 是否有某些家族遺傳史等, 然後對號入座找到個人的高風險來源。 隨後, 醫生會按照科學的方法, 給你一套控制高風險因素的方案, 比如具體一步步怎麼戒煙、怎麼減重, 有針對性地把高風險因素逐一“消滅”,

幫你重拾健康。

功能性檢測保駕護航

通過上面所講述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 我們基本能夠把高風險因素控制住。 但如果你還想進一步瞭解自己的身體, 也可以根據個人條件做一些功能性檢測, 作為健康風險評估的補充手段, 從而把健康風險定位得更準確, 有助於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面臨的健康問題。 目前, 專門針對亞健康人群的功能醫學檢測專案在國內高端體檢和健康管理機構已悄然興起。 李明介紹說, 比較實用的功能性檢測, 如營養代謝檢測, 它可以幫助你全面地瞭解自己是否營養均衡, 是否缺乏某些營養素, 以及免疫功能的具體情況, 日常膳食不平衡、運動不足的人群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