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吃火鍋 先涮肉還是先涮菜真的存在“對錯”嗎?

白露一過, 就算是真正入秋了, 溫度一降, 總讓人想用溫暖的食物治愈自己, 火鍋成為很多人的首選。 跟常規的飯菜相比, 火鍋的一大妙處在于吃到的總是“剛剛出鍋”的狀態, 從而獲得最佳的風味和口感。

不過, 所謂“菜紅是非多”, 關于吃火鍋, 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講究”“秘笈”甚至“禁忌”。 比如先吃什么后吃什么, 就有文章的標題是這樣的:“吃火鍋到底先涮肉還是先涮菜?這些順序很重要, 大多數人都吃錯了……”

因為跟大多數人的吃法一樣, 所以看到這個標題我就知道自己“吃錯了”。 不過, 對于吃飯, 我從來認為“如何吃”遠遠不如“吃什么”重要。

先涮肉還是先涮菜, 真的存在“對錯”么?

“最先涮土豆和紅薯”沒有科學依據

文中說最先涮的應該是土豆和紅薯, 并且列出了三條理由:

第一 “淀粉能在腸胃里形成黏膜”從而“保護你的腸胃”。

第二 “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幫你少吸收點脂肪和膽固醇”。

第三 “淀粉類食物可以增強飽腹感”“非常適合減肥”。

這三條理由乍一看似乎能夠自圓其說, 但是呢:

第一條, 吃飯的時候, 不管是先吃還是后吃都會先進入胃里, 然后再慢慢排空進入腸里。 不管是淀粉、蔬菜還是肉類, 最后都是要經過消化并且與腸壁接觸才能夠吸收的。 如果淀粉在腸胃里形成的“黏膜”阻隔了其他食物與腸壁的接觸, 那還能吸收么?

第二條,

根據營養成分數據里的數字, 土豆的膳食纖維含量為0.7克/100克, 紅薯高一點, 也只有1.6克/100克。 膳食纖維固然對人體健康有諸多好處(除了“幫你少吸收點脂肪”純粹是一廂情愿), 但土豆和紅薯實在算不上“含有大量膳食纖維”。 膳食指南推薦人體每天攝入的膳食纖維為25克, 哪怕是吃上幾百克土豆和紅薯(還想不想吃別的了?), 攝入的膳食纖維也很有限。

第三條,“淀粉類食物可以增強飽腹感”, 完全是“隨口一說”。 跟肉類相比, 淀粉類的食物消化快, 飽腹感低, 反倒是不如瘦肉類食物有利于減肥。 當然, 多吃一些它們, 有助于后面少吃一些肉和海鮮, 對錢包更加友好倒是真的。

食材中涮出來的嘌呤大部分留在火鍋湯中

然后, 文章說接下來應該先涮蔬菜,

這樣可以“巧妙地避開嘌呤”。

這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因為海鮮和肉類中確實有比較多嘌呤, 在涮的過程中會跑到湯中, 后來涮菜的時候就會被帶到菜上。 而先涮菜的話, 湯中還沒有嘌呤, 等到涮肉的時候, 嘌呤進入湯中也就不會被菜帶走。

從數字上來說確實如此。 但湯中的嘌呤畢竟只是來自于那些肉和海鮮, 最后涮菜也只不過是菜上所沾的湯中帶來一些, 食材中涮出來的嘌呤大部分還是留在了湯中, 攝入的只是一小部分。 如果跟其他的烹飪方式相比——比如說蒸、炒、烤等等, 大多數的嘌呤并沒有機會離開食材, 而會被吃掉。 吃火鍋的時候不管是先涮還是后涮, 許多嘌呤還是留在了湯中沒被吃掉,

吃掉的嘌呤總量反而還會低一些。

這個“先涮什么后涮什么”的所謂“正確順序”, 是從“健康吃火鍋”的角度出發的。 且不說這么做是否真的“更健康”——反正所說的那些理由都沒有多強的說服力,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為什么要吃火鍋?

當然是為了吃得愉悅。 如果在不太影響愉悅的基礎上可以“更健康一些”, 那嘗試一下也沒啥不好。 但如果“更健康”這點都并不靠譜, 卻會大大影響美味, 那么也就完全不值得去“講究”了。

先涮菜可能會影響肉的味道

事實上, 先涮肉還是先涮菜主要是對風味會產生影響。

先涮肉

涮肉的過程中會把嘌呤涮進湯里, 除此之外涮進湯里的主要是蛋白質以及一些游離的氨基酸。 總體而言, 對于湯的風味不會有太壞的影響,

甚至許多肉還會有好的影響。 涮完肉再涮菜, 對于肉和菜的風味都沒有多大影響。

先涮菜

而先涮菜的話, 很多蔬菜中都會有一些草酸、多酚、生物堿、維生素等進入湯中。 這些物質往往有不好的味道, 涮過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的湯, 再去涮肉的話, 肉的味道實在是“大有不同”。

其實, 吃火鍋最大的“不健康因素”是涮什么、吃多少。 只要控制好了食材的種類和量, 先涮什么后涮什么, 實在是不值得糾結——真正需要考慮的, 可能只是先涮哪個后涮哪個能讓所有的食材都好吃。

文/松鼠云無心

[ 責編: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