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健康

白領應制訂“一周減壓時刻表”

生活中, “壓力大”是職場人常掛在嘴邊兒的一句話。 然而, 每天都叫嚷著“壓力大”, 一上班就愁眉苦臉沒有用, 積極尋找減壓方法才是上策。 一項針對中國職場人群的調查顯示, 一周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是星期五, 最低的是星期四。 其實, 從週一到週五, 職場人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有所不同, 最好有針對性地制定一張“一周減壓時刻表”。

週一:早起最重要。 “星期一綜合征”帶來的厭煩、懶惰、健忘、精神不集中早已為人們所熟悉。 一項調查顯示, 80%的人週一起床後情緒低落。 不少單位把要做決斷的事和新工作計畫都安排在這一天,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壓力感。 其實, 要想不讓自己抗拒上班, 早起最重要。 因為緊張感和時間有很大關係, 早起後充裕的時間不僅能減少焦慮感, 還能有空吃一份減壓早餐, 最好包括一大杯鮮奶、雞蛋、牛肉、花生醬和香蕉等, 它們富含的色氨酸能提高大腦內5-羥色胺的水準, 讓人產生一種滿足感。 男性在週一可以進行20分鐘的肌肉運動, 比如俯臥撐、舉啞鈴等, 它們可在最快時間內促使中樞神經合成5-羥色胺。 到了辦公室, 最好聽聽古琴和小提琴演奏的古典音樂, 優美的音樂能以最快速度進入大腦, 起到降低壓力、放鬆情緒的作用。

週二:做意象訓練。 如果說週一還處在由休息向工作的過渡時間, 週二人們就不得不面對現實,

讓自己徹底沉浸到工作之中。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週二上午10點是一周中工作壓力的最大峰值, 人們普遍感覺焦頭爛額。 調查顯示, 這天大多數人會放棄午休, 加緊幹活。 所以, 在10點壓力最大時, 可以做一個心理意象訓練, 具體方法是找個相對安靜的地方, 閉上眼睛, 先做10-20次深呼吸, 然後想像自己在乘電梯, 慢慢開始數:1層、2層、3層……直到10層, 然後再想像電梯正在緩緩地降下去, 倒數從10層到1層。

週三:想辦法讓自己笑。 週三是人們一周中的情緒最低點, 是人們接受資訊最多, 感覺負擔最重的時候。 因此, 在這一天, 想辦法讓自己笑最重要, 看漫畫、笑話或者回憶一下自己的成就都是不錯的選擇。 人在消沉時, 往往看不到活著的意義,

覺得前途一片灰暗, 這時想想自己最大的願望都實現了:比如考上理想的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 獲得過什麼獎, 得到多少領導的表揚, 就會增強自信, 從消沉中走出來。

週四:把燈光調到最亮。 星期四被很多人看作“黎明前的黑暗”, 它不僅是工作效率最低的一天, 也是人們疲憊感最強、心情最煩躁的一天。 幾天積累的壞脾氣, 幾乎都在這天發作了。 一上班, 很多人就會覺得哪裡都不對勁:辦公桌好像特別雜亂, 同事的嘈雜聲特別煩人, 讓人透不過氣來。 這一天最好的減壓方法是將辦公室的燈全都調到最亮。 有研究顯示, 燈光越亮, 人在大腦中合成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能力就越強, 這兩種物質都會讓人的心情變得平穩、快樂。

這與陽光越充足的地方, 患抑鬱症的人就越少是一樣的道理。 此外, 週四的疲勞與大腦缺氧也有一定關係, 在辦公室多放點仙人掌, 它能在白天釋放出大量氧氣, 減輕人的疲勞感。

週五:把它當作週一看。 經歷了週一到週四的心情壓抑, 一到週五, 很多人馬上變得非常放鬆。 有意思的是, 這本來應該是無心工作的一天, 但對中國職場人群所做的調查顯示, 它反而是一周中工作效率最高的一天。 這是因為放鬆的心情讓大腦注意力更加集中, 處理問題的速度加快。 因此, 建議將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週五。 不過, 對於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來說, 這種一松一緊的工作習慣並不適合。 他們大多經驗豐富, 維持原有的工作節奏最重要。

最好將週五當作週一來看, 才能善始善終, 否則過於放鬆, 反而會令下一周的開始更加緊張。

週末:想想下周工作。 好不容易到了週末, 但調查顯示, 不少人在週六“瘋玩”一天后, 週末會陷入對下周工作的焦慮中, 越想越煩躁, 甚至導致失眠, 形成“星期一上班焦慮症”。 要解決這一問題, 最好給自己大腦設個“開關”, 告訴自己該玩的時候就全力去玩, 該工作時就要全力以赴, 沒到週一就不用思考工作上的事。 如果實在不放心, 可以在周日晚上拿出1個小時, 想想自己下周該做點什麼, 做個簡單的工作計畫, 心裡就會踏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