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你過得不好,這個鍋不該“情商”背

“情商”原本作為這個時代的寵兒, 在與“智商”“逆商”等一干手足兄弟的競爭之中, 常居優勢地位。 但最近, 微信朋友圈流傳的“黑”情商的“雞湯”——《你過得不好, 是高情商惹的禍》《你慘遭分手, 就怪你情商太高》《你不開心是因為情商高》……使情商一下子跌落塵埃。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世界變化太快, 還是哪裡出了錯?

情商是認識、瞭解與控制情緒的能力

“情商”一詞, 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梅耶與彼得·薩洛維於1990年提出的, 即一種認識、瞭解與控制情緒的能力。

隨著《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的出版, 情商開始引發全球性的關注與討論。

該書作者丹尼爾·戈爾曼也被譽為“情商之父”, 在書中, 他詮釋了“情商”的概念, 指出其包含五大方面:

第一, 瞭解自身情緒的能力。 即察覺情緒的變化, 審視內心的體驗, 並以此作為行動的依據。 第二, 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 即調控內在的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厭惡、嫉妒等情緒, 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 第三, 自我激勵的能力。 即能夠依據活動的性質或目標, 調動情緒的功能, 為活動注入燃料與動力, 提高做事的效率。 第四, 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 即能夠通過細微的社會信號, 敏感地覺察他人的情緒反應及內在需求。 第五, 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即平衡雙方的需求, 友善地相處, 達至人際和諧, 且遊刃有餘。

那些下場糟糕的人只是冒牌高情商

從上述的內涵中可以看出, 高情商既關乎人際層面, 即平常所說的“設身處地”“善解人意”;也關乎自我層面, 即體察自身、重視自我的情緒與需求。 這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相反, 正是由於對自我有足夠的覺察與瞭解, 才能夠進入他人的世界, 並作出恰當的回應。 也正是由於能夠很好地體諒與瞭解他人, 從人際關係中得到滋養與支持, 方才更有力量觀照自我的內心,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然而, 目前人們于對高情商的認知尚且停留在分裂的水準上, 似乎高情商的人要麼迎合他人, 要麼取悅自己。 於是, 一個處處低姿態、委曲求全、討好賣乖的傢伙, 竟搖身一變成為“高情商”的代言人;而一個將他人視為踏腳石、長袖善舞、利益優先的“變色龍”,

竟也與“高情商”沾上了邊。 這兩種人均以扭曲、虛假的面具來面對周遭的世界, 卻沒有在人際與自我兩端設置一個清晰的界限, 若長期處於這樣失衡的狀態中, 便遲早會被過剩的一端所吞噬。 而當那一刻來臨, 他們落得一個理所當然的不堪下場, 卻任由“高情商”來背黑鍋, 殊不知, 這實在是巨大的誤解。

而真正的高情商, 則是從分裂走向整合, 從狹小的視野走向寬闊的格局, 在自我與他人的情緒需求之間達到一個平衡。 以約伯斯來說, 人們以為他是低情商的代表, 脾氣差、難相處, 卻沒有看到他是如何精准地擊中用戶的需求, 掌握他們的內心, 猶如掌握自己的內心。

他設計的蘋果手機無論是home鍵的設置、照片的縮放功能、橫豎屏的切換等, 都在細節上無比貼近人們的內在渴望, 他是如此善於掐住情緒的脈搏, 你很難以“高”或“低”去簡單量化他的情商, 僅僅通過外在表現所作的判斷也極有可能是莽撞的。

關於情商現存一些專業的評定量表, 比如國際標準情商測試、哈佛情商測試等等, 這些皆可成為輔助判斷的工具。 但如果隨隨便便地拋下一句, “你情商高, 他情商低”, 不過是不負責任的耍流氓;而將情商高低視為生活幸福與否的關鍵, 亦不過是尋覓了一隻替罪羔羊, 卻借此忽略了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平衡人際與自我走向真正高情商

情商可以培養發展, 也可以增減變化。

那麼, 該如何從冒牌高情商走向真正的高情商呢?

第一, 正視自己的內心, 保持自我覺察。 對自己的瞭解有多深, 抵達他人的內心才能有多深。 第二, 分清哪些需求來自於社會或他人, 哪些來自於自己。 從社會的欲望鏈條裡走出來, 建立起自我認同感。 第三, 設置清晰且彈性的人際邊界, 既建立親密感, 也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有不含誘惑的深情, 也有不含敵意的堅決, 在必要的時候說“不”。 第四, 增進人際溝通的技巧, 少指責少評判, 多使用“三明治溝通法”, 即講出事實、感受與期待。

如此, 以真正的高情商活在真實的世界裡, 你或許能更靠近幸福。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倪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