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中藥養生不要補偏了

春節前, 老家鄰居的兒子為父母花高價帶回一大堆進補的中藥。 老兩口奉為至寶, 把羊肉和人參、鹿茸、雪蓮等放在一起燉著吃。 誰知沒多久, 他們患了一種說不清的病, 上北京大醫院來治療, 花費不菲。 孝順的兒子後悔不迭:不進補還好好的, 進補卻補出一身病來!

如今, 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 講究養生保健。 但有些人過分迷信藥補, 反受其害。 目前, 我國濫補中藥的現象嚴重。 很多人誤以為中藥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 有病治病, 無病健身。 其實, 中藥進補也要講科學, 不能濫用, 不可亂來, 否則既花了錢, 又傷了身。

不合理使用中藥進補, 往往適得其反。

俗話說, 是藥三分毒。 中醫理論認為, 中藥的“毒”是指有偏性的東西。 在臨床上, 中醫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身體的偏性。 如果吃補藥使身體產生不平衡的話, 就是補“偏”了。 拿人參來說, 它有很強的補氣作用, 可以補虛養氣, 但如果給年輕人吃, 他本來身體裡面火力就很旺, 吃了人參往往流鼻血。 滋補中藥, 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補品, 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藥”。 中醫非常講究平衡, 人體既有不足的一面, 需要補, 也有亢盛的一面, 需要抑制。 如果補得太過了, 就會適得其反, 破壞平衡, 營養過剩, 也可能產生疾病。

中藥養生, 重在補虛。 對於無病也不虛的人, 根本不需使用藥物, 他們的養生以非藥物為主。

中醫強調進補的原則是“虛則補之”。 不是虛症患者是不能吃補藥的。 而虛症又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 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不分虛實諸症, 亂用補藥, 只能越補越糟。 中藥滋補大忌就是不辨體質隨意進補, 盲目跟風。

事實上, 虛弱的體質並不會因為“進補”而好轉。 合理藥補, 先問脾胃。 由於脾胃被藥塞滿了, 運化出了問題, 虛不受補。 中醫常說, 脾胃為後天之本。 人體功能的興衰都與脾胃密切相關。 無論食補、藥補, 人體都必須經過脾胃吸收才能利用。 胃口不好, 將導致體虛還不能進補的惡性循環。

有人形容健康人體狀態就像走得很准的鐘錶, 沒有必要人為地干預它的運行, 切不可做那些“無病吃藥, 花錢買病”的傻事。

正如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曲黎敏所說的那樣:“不要整天想著吃魚翅、燕窩去補, 還不如先出去跑10圈, 讓氣血流動起來, 經脈都通暢了, 吃窩窩頭都補。 這才是正確的‘補’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