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公共場合怎么吃飯?高鐵上不妨"食不言"

日前, 因在高鐵上摘下口罩吃飯, 幾位乘客起了沖突。 圍繞于此, 網友也吵得不可開交:一方認為, 長時間旅程, 吃點東西怎么了?另一方則反駁, 密閉空間摘口罩吃飯, 會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平心而論, 兩邊說法都有道理。 疫情還未結束, 謹慎一點是必須, 當然也不用杯弓蛇影。 依照規定, 高鐵并沒禁食。 而隨著復工復產加速, 車廂人流密度漸漸上來, 不吃飯或限定大家分時分區吃飯, 只怕也難操作。 再進一步看, 不只在高鐵、航班上, 如今很多餐館都已開放堂食服務, 不讓顧客摘口罩, 又怎么做生意?

因“疫”廢食雖不足取,

但疫情之下在公共場合怎么吃飯, 確是一個值得琢磨的現實問題。 有效防疫要講科學、講理性。 破解上述分歧, 也該由此入手。 所謂飛沫傳播, 即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 使易感者吸入受染。 也就是說, 吃飯行為本身并不是飛沫的傳播方式, 不必過度焦慮。 在公共場合, 摘下口罩獨自埋頭吃飯, 同時與他人保持距離、不聊天, 就會極大降低飛沫傳播的風險。

//

長遠來看, 眼下有關“公共場合怎么吃飯”的討論, 也不只是“疫情限定”。 經過一疫, 全社會都在反思一些習焉不察的行為習慣。 在筆者看來, “食不言、寢不語”有必要再次重申強調。 有專家指出:說話交流易產生飛沫, 而大聲吵嚷更會將飛沫噴遠達6米。

從這個意義上說, 平時吃飯不聊天, 講話不粗聲大氣, 噴嚏咳嗽掩住口鼻, 既是最簡單的防護, 也是人人可以養成的習慣。 這不僅是防疫之需, 也是文明之需。

抗擊疫情也是淬煉文明素養的熔爐。 堅持疫情期間養成的好習慣, 在今后的每一個日常里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不僅能減少矛盾、化解分歧, 還能推動社會文明不斷進步。

if (!window.jQuery) document.write(""); jQuery('a[keycmd]').art_ContentEvent({keycmd:'keycmd'});

↑點擊去參與測試 拜拜粗腰肥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