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解析中醫的核心內容“經絡”來源

在蒙昧時期世界多地的人類都認為人體內有著與水系類似的“脈絡狀管道”。 在解剖學不發達的古代看是正常的醫學產物。 古埃及紙草醫書(成書于約公元前1900~前1500年)記載了人體的METU系統, 共22條脈管。 古埃及人認為METU系統與尼羅河等水系相應(《黃帝內經》則以華北和西北地區的12個水系附會12經脈)。 大約2400年前, 古希臘醫書《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描述了人體的通道系統PHLEPS, 包括了血管、神經以及肌腱等條索狀結構, 其分布與走向與中醫經絡循行的路徑極為相似;而在公元前15世紀, 古印度醫書又提出了人體的管道系統NADIS,

印度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經絡”共有24條, 并注明了其中物質的流動方向, 此外還指出人體有107個穴位, 與中醫經絡腧穴的說法可謂異曲同工。

于是“經絡”成為了中醫的核心內容:“一脈不通, 全身不遂”據《黃帝內經》對經絡的描述來看, 經絡是古人對血管走向的很不準確、很模糊的一個描述。 《內經》對此的描述為“經脈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間, 深而不見。 諸脈之浮而常見者, 皆絡脈也。 ”“當數者為經, 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古人認為經絡是皮肉之間肉眼可見的管道, 大的、數目少的叫經脈, 小的、數目多得無法數的叫“絡脈”。 而在人體解剖學的層面上, 人類已經進行了數千年的觀察, 清晰地了解到人體通道聯絡系統包括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淋巴系統,

而“經絡”只不過是古人對這些系統的籠統認知, 中醫其實是把大血管(動脈、靜脈)叫經脈, 皮下小靜脈網絡叫絡脈。 中醫支持者們認為古人所說的經絡, 是一個現代解剖學還沒有發現的系統, 試圖用各種方法來證明其客觀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