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儀院士話養生之道
73歲的張子儀先生, 乃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畜牧業和動物營養學界是國內在的一流高手, 1998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傑出貢獻獎。 然而, 如果不是農科院的張新先生引見, 絕對不會想到面前的老者大名鼎鼎, 至多覺得這位老先生身體不錯, 挺會保養的, 滿面紅光, 喜歡聊天, 很直率。 因為, 從老先生的身上找不到一絲一毫的張揚和賣弄。
先生的父親是前清進士, 幼年受儒家思想教育頗深, 古文底子很好。 先生追悼先師許振英的文章文白夾雜, 言簡意賅。 先生16歲即赴日本讀書, 談及此, 老人說道:“細說起來, 我的第一個研究成果是在日本。
1948年到1952年, 我在日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動物營養學位。 導師給了我一個題目:滋賀縣的耕牛一到冬天就犯厭食症。 當地人的一解解釋是氟中毒。 我查了大量的資料, 覺得不像, 最後證明是缺少金屬鈷。
我和一個叫小林的日本農民交了朋友, 他的耕牛一犯病就告訴我, 我就給病牛服用含鈷的藥, 通過血液化驗, 的確是由於缺鈷而引起的惡性貧血症。
這一成果受到病區政府的表彰, 我被京都大學聘為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1952年夏天, 張先生響應党的號召, 以華僑身份繞道香港回國。 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學委會主任、研究員。
這些年來, 張先生主要著力于飼養開發、國產飼料營養價值評定、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的編著、中國飼料資料庫的建設、飼料原料國家標準的制定發佈實施、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飼料品質檢測上的應用軟體發展、優化飼料配方飲件開發以及動物營養代謝人工氣候艙的設計籌建等。
說白了, 每個人也離不開張先生從事的研究工作, 有誰敢說自己不吃雞蛋不吃肉不喝牛奶?1
969年, 張先生接到下放青海紫達木盆地的通知, 要求3天之內準備就緒。 他忍痛將整麻袋整麻袋的書賣掉, 卻將建國以來有關飼料營養價值評定方面的全部原始科研資料保存下來, 帶到了青海。
在青海的10年, 他偷偷摸摸地整理、分類, 使得中國關於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的研究沒有因“十年動亂”而斷裂,
現在, 肉蛋奶敞開供應, 這裡面固然有政策規定和投入加大等諸多因素, 但科技成果的應用功不可沒, 僅張先生的研究成果就數以百計。 問先生在承擔繁重工作時如何注意身體?他說:“順其自然, 不刻意去琢磨什麼, 什麼名呀利呀, 不想。 我也不怎麼鍛煉, 也不上醫院。 ”
張先生還談到自己做過的一項研究工作:先讓動物分別食用草、麩子、豌豆等;然後再將飼料混合在一起, 結果動物食用後者效果顯著, 長得又快又大。
所以, 他主張人也要吃“雜”一些, 每天不應少於30種食物。 張先生的養身之道就在於吃東西時, 不求多, 但要“雜”。 因為, 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