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砒霜蟾蜍有想想的那麼毒

砒霜有毒, 會危害健康, 這看似已是眾所周知, 但砒霜中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 卻在醫療界卻早已被公認為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有效藥, 很多癌症患者都服用砒霜來治療癌症, 砒霜真的可以“以毒攻毒”嗎?

砒霜是眾所周知的毒物, 但是很多人以為可用砒霜治療癌症,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此種療法可治療的白血病僅限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該病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分類下的八種類型之一, 即M3型。 就是說, 該療法只能治療某種特定類型的白血病, 並不能治療所有的“血癌”, 更不用說各種各樣其它的癌症了。

“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ML-M3), 因為可以是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All trans retinoic acid)合併化學治療, 治癒率可達80~95%以上。 ”雖然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APL患者取得成功, 80%以上患者可以完全緩解, 但短期內容易復發。 由此可見, “砒霜療法”針對的是ATRA耐藥、復發的病人。

當然, 對ATRA療法的治癒率還有不同的說法, 有的文章聲稱復發率能達到60%。 但是至少, “白血病死亡率高, 無藥可治, 使用砒霜後起死回生”的這種說法是有明顯的誤導的。

結論:部分證實。 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確實有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成功案例, 但是並不能治療所有癌症, 也不是起死回生的“神藥”。

再比如說, 喝蠍子湯、吃癩蛤蟆、煲龜肉……不少腫瘤患者會尋求各種稀奇古怪的食療方法對抗腫瘤。 道聼塗説, 盲目使用“土方法”, 尤其是食用未經炮製的“中藥材”, 如全蠍、蟾蜍、蛇莓等, 很有可能對肝腎、造血功能造成損害, 治腫瘤沒見效, 反而加重病情。

吃蟾蜍———肝功能衰竭

對於惡性腫瘤(古時多稱“無名腫痛”), 在古代沒有先進的治療手段,

因此, 中醫從古到今一直重視“以毒攻毒”, 憑經驗以全蠍、斑蝥、蟾蜍、蛇莓、砒霜、喜樹、鴉膽子等有毒之品來抗腫瘤。

以蟾蜍(即癩蛤蟆)為例, 當時人們的使用方法是, 把它的外皮搗爛, 外敷以消除疔瘡癰節和無名腫痛, 內服則能化淤解毒, 治療肝炎、癌症等疾病。 當時民間有各種各樣奇異小偏方, 在某些人看來很有效, 於是在坊間廣為流傳。

使用蟾蜍, 的確能取得一定療效。 從現代醫學來看, 因為這些毒物本身就是原始的未經提煉的細胞毒藥物, 蟾蜍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 這是皮脂腺。 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 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 是製作蟾酥的原料。 而蟾酥就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藥材之一。

但是, 臨床中, 遇到不少肝癌患者, 以為吃蟾蜍能治癌, 不料, 煲了幾頓蟾蜍來吃(連皮帶肉), 發現黃疸加重, 出現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現象。 蟾蜍需要經過炮製, 才能成為中藥材蟾酥, 臨床上, 一副中藥裡, 蟾酥僅限用3克。

長期服“毒物”犯了大禁忌

不少患者會問醫生, 毒蛇、蠍子可不可以抗癌, 他們大多數到處打聽吃哪些“毒物”能“解毒、排毒”。

以毒攻毒是以祛邪攻癌為目的。 可以應用於“積堅氣充”者, 即體質較好的惡性腫瘤患者, 因為, 在殺傷腫瘤的同時, 這些“毒物”對正常細胞亦有一定傷害。 如果患者正氣已損, 則不宜一味“攻伐”, 尤其是手術、放化療後, 患者免疫功能、肝腎功能均已受一定損傷, 更宜以“扶正培本”為主。

令醫生們無奈的是,

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 由於患者及家屬治病心切, 往往以為毒性越大的藥物對治療越有益。 私下裡長期應用大劑量“毒物”, 尤其是一些未經炮製處理的原始藥材, 如全蠍、蟾蜍、蛇莓等, 常常引起體內毒性積蓄, 在化療後, 再應用此毒藥引起嚴重肝、腎功能損害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 惡性腫瘤患者在與腫瘤抗爭的過程中, 應嚴格遵醫囑選擇中藥品, 不能道聼塗説, 避免走火入魔, 步入誤區, 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