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心功能衰竭怎麼辦?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人們缺乏鍛煉, 慢慢的健康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其中便有心臟功能衰竭這類疾病。 心臟功能衰竭的原因是心肌受到了損害, 令心臟無法正常的排出供人體正常活動的血液, 從而使人體各個器官缺血以及失調, 心臟慢慢變得大了起來。 心衰發作的時候患者不能亂動, 應該採用半臥坐或者是坐著, 這樣可以減輕呼吸困難的症狀, 如果有出汗的時候應該注意保暖。 那麼出現心功能衰竭功能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一.心力衰竭的症狀

心力衰竭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心臟的肌肉不能有效地將血液從心臟排出, 而引起全身各個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失調, 這就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變, 例如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時, 心臟有一部分肌肉壞死, 不能收縮, 此時心臟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

其他的疾病, 如長期的高血壓、心肌炎、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等都可以最終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最典型的表現是活動後心慌、氣短。 正常人走3-5層樓梯, 會感到心跳加快, 有些氣喘, 休息一會兒就沒事了。 但是心力衰竭的病人就不是這樣。 走幾層樓梯後就感到嚴重氣急, 心臟像要從嗓子眼兒跳出來, 而且即使休息20-30分鐘, 仍感到氣急、呼吸困難, 甚至心跳越來越快。 情加重者走平路都氣急, 醫學上稱為“勞力性呼吸困難”。

二.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稱“心肌衰竭”, 是指心臟當時不能搏出同靜脈回流及身體組織代謝所需相稱的血液供應。 往往由各種疾病引起心肌收縮能力減弱, 從而使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減少, 不足以滿足機體的需要, 並由此產生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臟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臟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 妊娠、勞累、靜脈內迅速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臟的負擔,

而誘發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左心衰竭主要表現為疲倦乏力, 呼吸困難, 初起為勞力性呼吸困難, 終而演變為休息時呼吸困難, 只能端坐呼吸。 陣發性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現, 多於熟睡之中發作, 有胸悶、氣急、咳嗽、哮鳴, 特別嚴重的可演變為急性肺水腫而表現劇烈的氣喘、端坐呼吸、極度焦慮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為粉紅色泡沫樣痰)、紫紺等肺部鬱血症狀。 右心衰竭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 頸靜脈怒張, 食欲不振, 噁心嘔吐, 尿少, 夜尿, 飲水與排尿分離現象等。 主要體征是肺底濕性羅音或全肺濕性羅音, 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 奔馬律與交替脈, 肝腫大, 肝頸回流陽性, X線檢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為主。

實驗室檢查則左心衰竭有臂舌時間延長, 飄浮導管測定肺動脈毛細血管楔嵌壓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時間延長、靜脈壓明顯增高。

三.心力衰竭飲食治療

1)限制鈉鹽的攝入:以預防和減輕水腫, 應根據病情選用低鹽、無鹽、低鈉飲食。

低鹽即烹調時食鹽2克/天;食鹽含鈉391毫克/克, 或相當於醬油10毫升。 1天副食含鈉量應少於1500毫克。 無鹽:即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 全天主副食中含鈉量小於70/毫克。 低鈉即除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外, 應用含鈉在100毫克%以下的食物, 全天主副食含鈉量小於500毫克。 大量利尿時應適當增加食鹽的量以預防低鈉綜合征。

(2)限制水的攝入: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水的瀦留主要繼發於納的瀦留。 身體內瀦留7克氯化鈉的同時, 必須瀦留1升水, 才能維持體內滲透壓的平衡, 故在採取低鈉飲食時, 可不必嚴格限制進水量。 事實上, 攝入液體反可促進排尿而使皮下水腫減輕。 國外學者認為, 在嚴格限制鈉鹽攝入的同時, 每日攝入2000~3000毫升水分, 則鈉和水的淨排出量可較每日攝入量1500毫升時為高,但超過3000毫升時則不能使鈉和水的淨排出量有所增加,考慮到這種情況,加上過多的液體攝入可加重迴圈負擔,故國內學者主張對一般患者的液體攝入量限為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3000毫升),但應根據病情及個體的習慣而有所不同。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故在採取低鈉飲食的同時,必須適當控制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這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之一。一旦發生此種情況,宜將液體攝入量限制為500~1000毫升,並採用藥物治療。

(3)鉀的攝入:如前所述,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現的電解質紊亂之一。臨床中最常遇到的為缺鉀,主要發生於攝入不足(如營養不良、食欲缺少和吸收不良等);額外丟失(如嘔吐、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腎臟丟失(如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代謝性堿中毒、利尿劑治療)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缺鉀可引起腸麻痹,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故對長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病人應鼓勵其多攝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例如香蕉、桔子、棗子、番木瓜等。必要時應補鉀治療,或將排鉀與保鉀利尿劑配合應用,或與含鉀量較高的利尿中草藥,如金錢草、苜蓄草、木通、夏枯草、牛膝、玉米須、魚腥草、茯苓等合用。

則鈉和水的淨排出量可較每日攝入量1500毫升時為高,但超過3000毫升時則不能使鈉和水的淨排出量有所增加,考慮到這種情況,加上過多的液體攝入可加重迴圈負擔,故國內學者主張對一般患者的液體攝入量限為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為2000~3000毫升),但應根據病情及個體的習慣而有所不同。對於嚴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腎功能減退的患者,由於排水能力減低,故在採取低鈉飲食的同時,必須適當控制水分的攝入,否則可能引起稀釋性低鈉血症,這為頑固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誘因之一。一旦發生此種情況,宜將液體攝入量限制為500~1000毫升,並採用藥物治療。

(3)鉀的攝入:如前所述,鉀平衡失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最常出現的電解質紊亂之一。臨床中最常遇到的為缺鉀,主要發生於攝入不足(如營養不良、食欲缺少和吸收不良等);額外丟失(如嘔吐、腹瀉、吸收不良綜合征);腎臟丟失(如腎病、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代謝性堿中毒、利尿劑治療)以及其他情況(如胃腸外營養、透析等)。缺鉀可引起腸麻痹,嚴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並易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後果。故對長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病人應鼓勵其多攝食含鉀量較高的食物和水果,例如香蕉、桔子、棗子、番木瓜等。必要時應補鉀治療,或將排鉀與保鉀利尿劑配合應用,或與含鉀量較高的利尿中草藥,如金錢草、苜蓄草、木通、夏枯草、牛膝、玉米須、魚腥草、茯苓等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