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有什麼療效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是一種中藥湯劑, 一般用於皮膚病的治療, 它的主要成分就是麻黃、連翹和赤小豆, 那麼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有什麼療效呢?接下來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能治哪些皮膚病, 有哪些療效,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瞭解一下哦!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傷寒論》中的經典名方, 原文為“傷寒瘀熱在裡, 身必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該方有解表、散寒、利濕之功, 用於治療風寒表邪未散、濕熱蘊鬱而致的黃疸。

1、可治奶癬

奶癬多為孕母嗜食肥甘油膩之品, 濕熱傳入胎兒, 泛溢肌膚而發為皮疹, 故採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3 g, 連翹10 g, 赤小豆15 g, 防風6 g, 蟬衣6 g, 蒼術6 g, 白鮮皮10 g。 全方取麻黃達表宣散肺氣, 桑白皮宣肺利水, 連翹清熱散結, 赤小豆除濕解毒, 使邪有出路, 為治療奶癬的有效之方。

2、可治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患者證屬表邪外束,

濕熱瘀滯者, 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 藥用麻黃5 g, 連翹15 g, 杏仁5 g, 赤小豆45 g, 桑白皮20 g, 生薑5 g, 生甘草5 g, 大棗3枚, 苦參30 g, 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開鬼門、潔淨府”之意, 使濕熱之邪或從皮膚外泄, 或從小便而解, 從而獲得良效。

3、可治急、慢性蕁麻疹

中醫學認為, 蕁麻疹的發生責之於先天稟賦不足, 風、濕、熱、毒之邪客於肌膚所致, 風和濕是發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內經》雲:“少陰有餘, 病皮痹癮疹”, 《金匱要略》中有“邪氣中經, 則自癢而癮疹”。 蕁麻疹的病機與經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組方寓意有共同之處, 因此根據異病同治的傳統理論, 臨床靈活加減, 擬定新制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此類疾病。 全方選用麻黃、連翹、桂枝、赤芍、赤小豆、紫草、苦參、大青葉、蒲公英、天葵子、地丁、茯苓、黨參、焦三仙,

臨床效果顯著。

4、可治痤瘡

中醫學認為痤瘡屬“肺風”範疇, 《醫宗金鑒》曰:“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 每發於面鼻”, 病機為肺胃濕熱, 治當清肺泄熱, 解毒除濕。 因此, 治療本病時多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處方選用麻黃6 g, 苦杏仁9 g, 赤小豆30 g, 金銀花15 g, 野菊花15 g, 蒲公英15 g, 桑白皮12 g, 紫草12 g, 牡丹皮12 g, 枇杷葉12 g, 連翹12 g, 黃芩12 g, 生大黃3 g。

5、可治黃褐斑

黃褐斑的發生與肺、肝、脾、腎關係最為密切, 病機關鍵為濕濁瘀毒阻滯絡脈, 故治療應以宣散化濕、化瘀通絡為主。 因此選用麻黃3 g, 連翹15 g, 赤小豆30 g, 桑白皮15 g, 泡參100 g, 川芎9 g, 茯苓30 g, 地鱉蟲10 g, 蜈蚣2條, 水蛭10 g(蟲類藥均炒黃, 打粉吞服)。

6、可治濕疹

濕疹病機多為濕熱內蘊, 複感外邪, 風濕熱相搏, 浸淫肌膚所致, 因此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治療本病,

藥選麻黃6 g, 連翹12 g, 桑白皮12 g, 防風12 g, 薏苡仁30 g, 赤小豆30 g, 苦杏仁9 g, 生甘草9 g, 金銀花15 g, 蒲公英15 g, 白鮮皮15 g, 蟬蛻6 g。

原來這麼不起眼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竟然能治這麼多的皮膚病, 療效還這麼好, 真讓人難以置信啊!但事實又證明, 此湯的療效就是這麼強大, 因此, 我們在遇到有皮膚炎症的時候, 雖然不能自己盲目去食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但是可以去諮詢中醫, 看自己適不適合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