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腫不痛不等於病情無加重

治療不能朝三暮四

關節腫痛、早上感覺關節僵硬, 這些症狀往往被忽視了, 直到手指變形得厲害甚至像扭麻花一樣才知道這是大問題。 專家指出,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誤區多, 有的人不是類風關卻以為自己得了類風關, 有的人治療後覺得關節不腫痛就中斷治療, 有的忽視了類風關對全身系統的損壞。

關節痛並非都是類風關

曾女士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但她剛開始沒太在意, 只是感覺早晨起來手很僵硬, 她認為這可能是人老了, 是骨質疏鬆的表現, 沒上心。 漸漸地, 手變形了, 拿東西都成問題。

到醫院時, 手已經明顯畸形像麻花。 與曾女士相反的是, 汪女士因為手指關節感覺疼痛, 就以為自己得了類風關, 因為她的一個朋友就是因為類風關手指腫痛變形, 於是趕緊就醫, 卻被醫生說是滑膜炎。

有資料顯示, 中國大陸至少有540萬類風關病人。 30-50歲正是人的黃金年齡, 但類風關以30-50歲為發病高峰期, 且男女比例是1∶3。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曾小峰教授在雅美羅患者援助項目啟動會上介紹說, 風濕性疾病是一個大的總稱, 包括200多種疾病, 在我國兩個主要的風濕免疫性疾病是類風關和強直性脊柱炎。 風濕性疾病都有關節腫痛的症狀, 而類風關只是其中一種。 因此在進行治療前, 要進行科學診斷。

首先要做體格檢查,

讓醫生檢查到底有沒有類風關的一些表現;還要做血清學的檢查, 看看血沉、類風濕因數等情況;自身抗體也可早期診斷類風關, 如抗環胱氨酸抗體等;在疾病嚴重時, X射線照相、核磁共振、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可以看到關節破壞、殘疾, 這些都有利於早期診斷類風關, 有些超聲檢查, 也可以在比較早期的時候發現疾病。

不能根治但可控制

類風關是一種致殘性疾病, 通常以關節腫痛為突出表現, 但是, 在治療後關節不腫痛了, 卻不代表病情不會持續加重!曾小峰指出, 只有病情持續緩解才能阻止關節破壞, 所以需要長期治療, 不能說治療幾天就不治了, 這是極為錯誤的。

類風關發病後, 患者的炎症會非常嚴重, 殘疾後,

炎症並不加重, 但關節破壞會持續增加。 所以, 患者沒有症狀, 不疼、不腫, 並不代表關節不破壞、畸形不加重, 這也是需要長期治療的原因。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副主委、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徐滬濟教授指出, 研究證明, 治療24周和48周有差別, 48周和104周又有差別, 所以連續、堅持治療非常重要。

“有的患者認為療效太慢, 而有的藥是慢作用藥, 兩三個月效果才慢慢顯示出來, 病人沒有吃到兩三個月就換了一個藥, 吃了兩三個月感覺療效不好, 又換一種藥。 雖然他覺得吃了許多藥都沒有效果, 但其實是因為他沒有接受正規、系統的治療。 ”

專家還強調, 類風關是不能根治的疾病, 但可以控制, 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在出現關節破壞之前開始治療才效果最好。

僅治療關節作用不好

有資料統計, 未經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 兩年致殘率達50%, 三年致殘率達70%。 類風濕關節炎的致殘率在所有關節病中是居首位的。 但是, 類風關又不僅僅影響關節, 還會導致肺部、皮膚出現病變, 血液系統也會出現問題, 這是白介素-6搞破壞的結果。

徐滬濟指出, IL-6是正常的蛋白質, 它能維持正常的生理作用, 但過多就會造成病理作用, 不僅對局部關節有破壞作用, 它還直接參與了調控體蛋白的代謝, 參與了下丘腦、中樞系統、腎上腺這個軸的一系列代謝過程, 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一系列影響。 因此, 僅僅治療關節是不起作用的, 通過IL-6受體拮抗劑托珠單抗對IL-6細胞因數進行封閉可能會起到更好的療效。

因為IL-6的作用是全身的, 因此用托珠單抗對其封閉, 也能突破目前其他生物製劑只能在某種程度上改善病情但無法阻止骨破壞發展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