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養生

季羨林的“三不”養生經

出生於1911年,享年98歲的季羨林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作家。 幼年時,他曾上私塾念書,12歲考入中學,半年後即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開始學德文。 1930年,他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攻德文。 大學期間,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發的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的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季羨林被錄取。

留學回國後,他受聘於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言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 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季老九十多歲的時候依然精神矍鑠。 有很多人對此甚為迷惑,因為他們認為:腦力勞動者要比體力勞動者老的快。

其實這是養生學上的一個誤區,如若說穿了,季老的養生比誰都簡單。 “很多人總要問我有什麼養生之術。 有什麼秘訣。 我回答是沒有秘訣,也從來不追求什麼秘訣。 我有一個‘三不’主義,就是不挑食、不鍛煉、不嘀咕。 ”季老如是說。

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季老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不挑食”。 幼年時,因為家中經濟拮据,所以吃的不好;德國留學期間,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民眾陷入饑荒,季老在那裡也經受著饑寒之苦;新中國成立後,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中所受的迫害,季老缺吃少穿。

改革開放以後,季老的條件改善了,按理說,他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了,但季老卻依然是有什麼吃什麼,從不挑肥揀瘦,物不分東西,味不分南北,什麼膽固醇、高脂肪,一概通吃。 只要適口,便為我所用。 他說:“心裡沒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就能很好地消化。 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人體的差異性很大,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養生之道和長壽秘訣。 別人行之有效的經驗,你拿來照搬未必行得通,因為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不必刻意追求什麼長壽秘訣,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

季老還說過一個笑話:有一位元化學教授,吃飯時仔細計算卡路里、維生素的數量,一頓飯所用的公式幾乎等於一次實驗。

到後來,飯費要比別人多幾十倍,而人卻瘦得乾巴巴的。 他說,人若到了這個份上,不但少了人生樂趣,而且絕無必要。 因為倘若戴上顯微鏡,看到的就只能是細菌。 但季老平時主要以吃素食為主,間或吃點牛羊肉,膽固醇自然也不會高。

生活中的季老是一個忙人,因各種各樣的事務纏身,他很難抽出時間來鍛煉身體,而要他以犧牲讀書、寫作的時間為代價去鍛煉身體,他是絕不會同意的,因此,季老才說自己“不鍛煉”。 他解釋:我沒有時間去探索長壽或養生之道,也從不刻意去追求鍛煉。 但我並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那種“鍛煉主義”,我以為我的做法是講究哲學的。 季老所指的“鍛煉主義”,也就是指一切為了鍛煉、鍛煉只是為了活得更加長壽的比較極端的做法。

誠然,一個人活著離不開鍛煉,但實際上,心理的健康鍛煉更為重要。 他認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於不停地工作之中,花時間工作比花時間打太極拳更為合算。 如果把大部分時間用於體育鍛煉,因而耽誤了工作,那就因小失大了。 當然,要工作首先要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前提,所以季老覺得進行必要的鍛煉是可行的。 他年輕時也比較喜歡運動,如打乒乓球、游泳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季老愈發感到時間緊迫,故而很少運動。

季老的“不嘀咕”指的是心胸豁達,沒有想不開的事,不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臉,對自己的生老病死也看得開。 一般說來,進入老年,身體很容易出毛病,大多數老年人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出現問題,所以喜歡在心裡犯嘀咕。

季老卻指出:“這樣的嘀咕對身體不好。

有些老年人身體不舒服了,就想,哎呀,我不行了!患點小感冒,便恐懼得好像快要死了一樣。 我最討厭這種嘀咕。 人應該順其自然,老了,難免會有些小毛病,鬧點不舒服,我從不把這些放在心上,愛怎樣就怎樣,心裡沒有負擔,身體自然就好。 ”當然,季老的“不嘀咕”也指說話不囉嗦,由於時間觀念強,季老講話一向是乾淨俐落,90歲以後依然如此。 這也說明他的思維能力和控制能力強於一般的老年人。

粗看起來,季老的“三不”似乎有悖常理,但實際上卻有他一定的道理。 儘管他可能不是為了養生而特意為之,但他的“三不”原則在養生方面功勞確實不小,實為老年人養生之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