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直腸脫垂鑒別診斷方法

很多人不瞭解直腸脫垂的問題, 想要有效的, 治療以及解決直腸脫垂對造成的危害, 那麼要正確的瞭解這些疾病, 直腸脫垂可表現為完全脫垂部分脫垂等這些症狀。

1、完全脫垂

為直腸的全層脫出, 嚴重者直腸、肛管均可翻出至肛門外。 脫出長度常超過10cm, 甚至20cm, 呈寶塔形、粘膜皺壁呈環狀排列, 脫垂部為兩層折疊的腸壁組成, 觸之較厚, 兩層腸壁間有腹膜間隙。

2、部分脫垂(不完全脫垂)

脫出部僅為直腸下端粘膜, 故又稱粘膜脫垂。 脫出長度為2~3cm, 一般不超過7cm, 粘膜皺壁呈放射狀, 脫垂部為兩層粘膜組成。 脫垂的粘膜和肛門之間無溝狀隙。

發病緩慢。 早期僅在排糞時有腫塊自肛門脫出, 便後可自行縮回。 隨著病情的發展, 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約肌缺乏收縮力, 則需用手幫助回復。 嚴重者在咳嗽、噴嚏、用力或行走時亦可脫出, 且不易回復。 如未能及時復位, 脫垂腸段可發生水腫、絞窄, 甚至有壞死的危險。 此外常有大便排不盡與肛門部下墜、酸脹感, 有的可出現下腹脹痛, 尿頻等現象。 嵌頓時疼痛劇烈。

3、直腸脫垂診斷鑒別

直腸外脫垂診斷不難, 病人蹲下做排糞動作, 腹肌用力, 脫垂即可出現。 部分脫垂可見圓形、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 粘膜呈“放射狀”皺襞、質軟, 排糞後自行縮回。 若為完全性, 則脫出較長, 脫出物呈寶塔樣或球形, 表面可見環狀的直腸粘膜皺襞。 直腸指診感到括約肌鬆弛無力。 如脫垂內有小腸, 有時可聽到腸鳴音。

直腸粘膜脫垂需與環狀內痔相鑒別。

除病史不同外, 環狀內痔脫垂時, 可見到充血肥大的痔塊, 呈梅花狀, 易出血, 且在痔塊之間出現凹陷的正常粘膜。 直腸指診, 括約肌收縮有力, 而直腸粘膜脫垂則鬆弛, 這是一個重要的鑒別點。

直腸內脫垂診斷較困難, 需行排糞造影協助診斷, 但當病人訴述直腸壺腹部有阻塞及排糞不全感時應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