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預防中暑全攻略 多飲水保持充足睡眠

進入夏季, 天氣燥熱, 讓人特別煩躁, 很容易引發中暑和上火, 所以在夏季我們要做好預防中暑的工作, 那麼夏季該如何消暑降火呢?如何預防中暑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夏季預防中暑全攻略, 清爽透心涼, 趕緊來看看。

防暑寶典之“防二邪、防貪涼”

一防暑邪:“暑”為夏季的主氣, 為火熱所化, 獨發於夏季。 這時暑熱之邪, 可以耗散陽氣津液, 造成汗出過多, 體液減少而傷津, 唇幹口燥, 尿黃心煩等現象, 這時就要及時救治了, 這是夏季最常見的中暑現象。

防範措施:要保護好心神, 具體有二個方面:一是要有事可做, 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要有較好的精神修養, 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 只要做好這二點, 精神自然會飽滿, 這就是夏日精神調養的基本法則。

二要防濕邪:“濕”也為長夏之主氣, 尤其在南方, 天氣炎熱又多雨, 因為濕邪重濁向下, 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

而導致夏天人們消化不良的現象;濕氣也特別容易侵犯肌膚筋骨, 就這樣, 在夏天多發生皮膚病變跟關節炎等句號。 三伏時, 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 人體汗液不易排出, 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 因而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 易發胃腸炎、痢疾等。 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 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防範措施:中醫認為, 在長夏季節的飲食原則宜清淡, 少油膩, 要以溫食為主。 在俺國南方, 不少人有食辣椒的習慣, 吃辣椒行的意思可以促進排汗、幫助消化、增加食欲。 養生人士認為, 在早、晚餐時喝點粥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 又能補養身體。

三要防貪涼:防暑、防濕是夏天每一個人都要做的事, 但夏天乘涼更是人們在炎熱的夏天獲取舒適生活的方法之一。

但就像如果過度貪涼則容易生病, 輕者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腸病, 重者會患皮膚病跟心血管疾病, 而老年人和兒童的發病情況更加明顯。

防範措施:應注重幾個方面:室內外的溫差不宜過大, 以不超過5℃為好, 室內溫度不低於25℃;開空調的房間不要長時間關閉, 要經常通風;入睡後, 最好關閉空調;當在室內感覺涼意時, 要站起來活動四肢跟軀體, 以加速血液迴圈;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 尤其是老年人跟關節痛患者, 不要長時間呆在冷氣環境裡。

防暑寶典之調整好情緒

炎炎夏日給忙碌的現代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不適的困擾, 情緒的困擾也非常明顯。 據有關專家介紹, 越來越多的人們被“夏季情感障礙症”的心理疾病困擾著, 有16%的正常人會因高溫而亂發脾氣。

專家們認為, 人的情緒與氣候有密切關係, 尤其當氣溫超過35度、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 氣候條件對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的影響就明顯增強。

而精神病學家的研究也發現, 當暖流入侵時, 精神病人起床徘徊、無法入睡的情況顯著增加, 情緒變化、躁動不安、叫駡、摔東西、自虐的幾率也比平常高出許多。 當環境氣溫低於30度, 日照時間低於12小時時, 情感障礙症的發生率就會明顯減少。

據測算, 如今正常人群中, 約有16%的人會在夏季莫名其妙的發現情緒跟行為異常。 還有專家解釋說, 這種夏季情感障礙的發生, 除了氣溫的變化以外, 還與人的出汗多少、睡眠時間、飲食缺乏有關。 因為這時人容易出汗, 加上睡眠跟食欲不好, 使得身體內電解質代謝產生障礙, 進而影響大腦神經活動, 令人產生情緒跟行為方面的異常。 因此, 在酷暑難耐的盛夏, 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是做好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

防暑寶典之不是天氣越熱才越容易中暑

通常情況下, 為了保持人體的恒溫, 身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餘熱必須通過傳導、對流、輻射等多種形式排出體外, 使體溫跟外界的溫度達到平衡。 如果氣溫升高, 以傳導和輻射方法散熱減少, 汗液蒸發的散熱將逐漸增加。 當氣溫在35—39℃時, 人體餘熱的三分之二將通過汗液蒸發排出。 如果環境中相對濕度較高, 汗液排泄難度增加, 人的體溫調節系統不能完成調節功能, 這時人就會中暑。

中暑的發生不僅跟氣溫有關,還與濕度、風速、勞動強度、高溫環境、曝曬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及水鹽供給等情況有關,誘發因素很非常複雜,但其中主要因素是氣溫。根據氣象特點,可將發生中暑現場小氣候分為二類:一類是幹熱環境,這是以高氣溫、強輻射熱及濕度小為特點,環境氣溫一般可較室外高5~15℃,相對濕度常在40%以下;另一類為濕熱環境,氣溫高,濕度高,但輻射熱並不強句號。據實驗研究,導致中暑發生的氣象條件為:相對濕度85%,氣溫30~31℃;相對濕度50%,氣溫38℃;相對濕度30%,氣溫40℃。

高溫天氣,如果你感到頭暈、眼花、頭痛、噁心、胸悶、煩躁等症狀,你可能就中暑了。中暑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高溫、高輻射,也就是俗稱的幹熱,強烈的太陽照射和較高的溫度導致人體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就非常容易中暑。另一種是高溫、高濕度,即夏季常見的濕熱天,人體不能正常排汗,皮膚血流量增加也會導致中暑。

一旦出現中暑症狀,我們應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找一個陰涼處坐下休息:同時補充水分,小口慢飲。解開領口扣子、領帶等,保持身體周圍通風,並塗抹或服用解暑藥物;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若症狀不減反增,應及時就醫。

多飲水:首先應注意補充水分。夏季人體水分揮發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時身體已是缺水狀態。另外,身體中的一些微量元素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被帶走,應適當喝一些鹽水。

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如魚、肉、蛋、奶和豆類;另外,還應多吃能預防中暑的新鮮蔬果,如番茄、西瓜、苦瓜等。大量吃冷飲容易中暑,因為人體局部的溫度突然降低會影響到各系統功能的正常運行。

外出: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抹防曬霜,帶上充足的水。此外,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氣水等一定要備在身邊。外出時的衣服儘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少穿化纖類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

睡眠:高溫天氣體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有助預防中暑。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中暑的發生不僅跟氣溫有關,還與濕度、風速、勞動強度、高溫環境、曝曬時間、體質強弱、營養狀況及水鹽供給等情況有關,誘發因素很非常複雜,但其中主要因素是氣溫。根據氣象特點,可將發生中暑現場小氣候分為二類:一類是幹熱環境,這是以高氣溫、強輻射熱及濕度小為特點,環境氣溫一般可較室外高5~15℃,相對濕度常在40%以下;另一類為濕熱環境,氣溫高,濕度高,但輻射熱並不強句號。據實驗研究,導致中暑發生的氣象條件為:相對濕度85%,氣溫30~31℃;相對濕度50%,氣溫38℃;相對濕度30%,氣溫40℃。

高溫天氣,如果你感到頭暈、眼花、頭痛、噁心、胸悶、煩躁等症狀,你可能就中暑了。中暑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高溫、高輻射,也就是俗稱的幹熱,強烈的太陽照射和較高的溫度導致人體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就非常容易中暑。另一種是高溫、高濕度,即夏季常見的濕熱天,人體不能正常排汗,皮膚血流量增加也會導致中暑。

一旦出現中暑症狀,我們應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找一個陰涼處坐下休息:同時補充水分,小口慢飲。解開領口扣子、領帶等,保持身體周圍通風,並塗抹或服用解暑藥物;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若症狀不減反增,應及時就醫。

多飲水:首先應注意補充水分。夏季人體水分揮發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時身體已是缺水狀態。另外,身體中的一些微量元素會隨著水分的蒸發被帶走,應適當喝一些鹽水。

飲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如魚、肉、蛋、奶和豆類;另外,還應多吃能預防中暑的新鮮蔬果,如番茄、西瓜、苦瓜等。大量吃冷飲容易中暑,因為人體局部的溫度突然降低會影響到各系統功能的正常運行。

外出: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時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抹防曬霜,帶上充足的水。此外,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氣水等一定要備在身邊。外出時的衣服儘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少穿化纖類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

睡眠:高溫天氣體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有助預防中暑。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的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