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檳榔怎麼吃

印度吃法——蔞葉裹檳榔, 清涼養胃

印度人愛吃檳榔世界聞名。 他們吃檳榔不是嚼嚼就完了, 吃的時候一定要有最佳搭配———蔞葉。 正宗吃法是先將檳榔果取出來, 切成碎片後, 蘸上蠣灰, 用蔞葉包裹, 放進嘴裡慢嚼。

蔞葉屬胡椒科, 又名蔞藤、蔞、蘆子或醬, 原產地據稱是在馬來西亞, 後在印度等一些國家廣泛種植。 這種綠色爬藤植物具有丁香的氣味, 長期咀嚼有助於消化、提神以及清除腸道。 從醫學角度看, 具有一定藥用價值, 可用於幫助治療氣管和肺部疾病。 蔞葉與檳榔搭配, 將會極大刺激唾液腺和嘴巴的黏液薄膜,

讓人在炎炎夏日感到清涼。

與檳榔一樣, 由於蔞葉的刺激和提神作用, 許多印度人對它都很上癮。 除與檳榔搭配以外, 印度人還喜歡在飯後吃一些蔞葉裹著的甜食。 印度人相信, 這將有益於清除就餐時攝入的油脂, 利於胃部健康。

一次飯後, 記者禁不住當地朋友的盛情邀請, “硬著頭皮”去小攤吃蔞葉卷薄荷。 賣蔞葉的小販熟練地攤開一片嫩綠的蔞葉, 然後用勺子從櫃檯前的一些瓶瓶罐罐中, 飛快地舀出一些不知名的流質東西, 撒在蔞葉上卷成類似“糖三角”的模樣。 看到我為難的模樣, 朋友說, 你可以咀嚼, 也可直接咽下。 由於生平從未有大嚼生葉的習慣, 記者只好一口將“糖三角”咽下, 沒想到頓時整個胃感覺一片清涼,

無比舒服愜意。

臺灣人的吃法——無情莫把檳榔嚼

說到檳榔的吃法, 臺灣人是很有一套技巧的, 他們把採收後的檳榔, 剝除果蒂和較老的部分, 先取由彰化引進的帶有胡椒香氣的荖葉, 再攪勻石灰, 用小刀塗少許在葉上, 將之卷起。 然後切開檳榔,

將已卷好的荖葉夾放在中間, 這樣老藤、石灰、檳榔一起嚼食。 據說, 如果三者缺一, 檳榔不僅食之無味, 人們還會認為你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冷血動物。

吃檳榔由於三物混合後即呈紅色, 食者邊嚼邊吐, 吐出來的汁液如同鮮血一般, 而嘴角、牙縫都是一灘灘“血跡”, 雖不雅觀, 但嚼起來臉頰紅潤, 血脈賁張, 全身暖洋洋的, 如同喝了一杯薄酒, “兩頰紅潮增嫵媚, 誰知儂是醉檳榔, ”那種滋味非親嘗者無法言喻。 因此, 在臺灣吃檳榔者不僅限於青年男女, 就連已無牙齒的老者也將“三合物”絞碎後嚼食過癮。

海南黎族的吃法——別具一格的嚼食風尚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 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 用栳葉包住, 配上石灰膏和煙絲, 放入口中細嚼, 且嚼且香, 並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 精神煥發。 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 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