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倒頭就睡”或是患了阻塞型病症

“倒頭就睡”不一定是好事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 睡不醒的冬三月”。 睡眠作為生命所必須的過程, 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 在日常生活中, 那些“倒頭就睡”、“一覺到天亮”的人常讓人很羡慕, 擁有這些“睡覺本事”也往往被視作身體健康。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人從上床準備入睡至腦波顯示進入睡眠狀態, 一般需時15至30分鐘, 時間太短或太長其實都是異常征狀, 太長就是人們熟悉的“入睡困難型失眠”;但太短則常被人們忽略和誤解。 實際情況是, “倒頭就睡”很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是疾病到來的前兆。

臺灣睡眠醫學會5月底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 只有嚴重睡眠不足或患有某些睡眠紊亂症(如“睡眠呼吸中止症”, 指的是在睡眠中出現呼吸暫停現象, 該症通常由氣管中的機械問題引起, 有時也可能是神經系統失調的先兆)的人, 才擁有“立即入睡”的本領。 這些人不僅能在床上“倒頭就睡”, 甚至坐著或站著都能入睡。

臺灣睡眠醫學會監事呂政翰表示, 在臺灣,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病率約為3%, 但大多數病人都不知道。 等到發病久了, 才來睡眠門診尋求治療, 這時長期處於睡眠缺氧的腦部與中樞神經, 可能已經遭到較深程度的傷害, 失去了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

阻塞型病症占大頭

睡眠呼吸中止是怎樣“禍害”神經系統的呢­美國醫學博士特裡­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撰文表示,

臨床上定義的呼吸暫停指的是兩次呼吸至少有10秒的間隔, 這其間人體會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現象。

一般情況下, 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分為三種:中樞型、阻塞型和複雜型。 中樞型指的是大腦不再向控制呼吸的氣管肌肉發出相應信號, 引起呼吸中止;阻塞型是因為氣管肌肉發生物理性鬆弛, 使氣管變窄, 暫時阻斷通路;混合型則是前兩種的混合。 三種類型的標誌性表像都是“鼾聲如雷”

在三種睡眠呼吸中止類型中, 最為民眾所熟悉、發病率也最高的是阻塞型, 共占總病例的84%, 中樞型和複雜型分別只占0.4%和15%。

一晚呼吸中斷數百次

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的病人而言,

腦部會感應到身體缺氧, 於是命令身體用力呼吸, 因而造成短暫的蘇醒。 一旦醒來, 咽喉部恢復緊張, 呼吸道打通, 呼吸就恢復了正常, 病人又可以入睡。 但睡著後, 咽喉部又開始鬆弛塌縮, 呼吸用力的程度也跟著增加, 睡眠再次被打斷了。 這種惡性循環每晚會打斷睡眠數百次以上, 致使患者無法有深度睡眠, 所以人們白天出現了嗜睡的症狀, 以致影響工作, 甚至引發車禍等危險。 但大部分的呼吸中斷及蘇醒的時間都很短, 病患自己都不記得了。

除了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OSAS更可怕的地方在於, 它會誘發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肌梗塞。 美國埃默里大學醫學院主任醫師邁克爾­哈特的研究, 支持了這種觀點,

他的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美國《呼吸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雜誌》上。

好習慣可緩解病症

雖然患者都迫切希望擺脫這種病症的困擾, 但切忌亂投醫。 很多小廣告都聲稱有特效藥或是先進儀器能治癒OSAS, 這其實犯了常識性錯誤。 愛養生OSAS是一 種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慢性病, 可以控制但很難根除。 美國睡眠醫學會提供了以下幾種一般性治療方案:維持理想體重;睡前避免喝酒, 酒精會抑制呼吸, 使睡著 後呼吸中止的情形更頻繁嚴重;避免服用安眠藥, 它會抑制呼吸, 降低喉部肌肉的反射, 加重病情;採用側睡姿勢, 因為一些人只有在平躺時才會有呼吸中止, 但這 種方法只對部分患者有效;用一些減輕鼻塞症狀的藥物, 這些藥物可以用來擴張鼻子通道,

減少打鼾, 但只改善鼻部氣流的流通性, 無法解決嚴重的打鼾或明顯的睡 眠呼吸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