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華清香藤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拼音名】Huá Qīnɡ Xiānɡ Ténɡ

【別名】九龍藤、吊三角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華素馨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asminum sinense Hemsl.

採收和儲藏:全年或夏、秋季採收, 除去泥土等雜質, 切片或段,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纏繞藤本, 高1-8m。 小枝褐色或紫色, 密被鏽色長柔毛。 葉對生, 三出複葉;葉柄長0.5-3.5cm;小葉片紙質, 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先端鈍、銳尖至漸尖, 基部圓形或圓楔形, 葉緣反卷, 兩面被鏽色柔毛, 下麵脈上尤密;頂生小葉片較大, 長3-12.5cm, 寬2-8cm, 小葉柄長0.8-3cm;側生小葉片長1.5-7.5cm, 寬0.8-5.4cm, 小葉柄短, 長1-6mm。 聚傘花序常呈圓錐狀排列, 頂生或腋生, 花多數, 稍密集, 稀單花腋生;花梗缺或具短梗, 長1-5mm;花芳香;花萼被柔毛, 裂片線形或尖三角形, 長0.5-5mm, 果時稍增大;花冠白色或淡黃色, 高腳碟狀, 花冠管細長, 長1.5-4cm, 徑1-1.5mm, 裂片5枚, 長圓形或披針形;花柱異長。 果長圓形或近球形, 長0.8-1.7cm, 徑6-10mm, 呈黑色。 花期6-10月, 果期9月至翌車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灌叢或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性狀】性狀鑒別 藤莖呈類圓柱形, 多扭曲成團, 直徑3-5mm, 表面有柔毛;質稍硬, 斷面纖維性較強, 黃白色, 中央有黃棕色髓部。 葉對生或脫落, 小葉展平後呈長卵形, 長3-12cm, 寬2-8cm, 先端鈍或尖, 基部圓形或楔形, 葉緣反卷, 兩面有柔毛, 側脈3-6對;小葉柄長短不一。 有時可見聚傘花序。 氣微香。 味微苦、澀。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瘡瘍腫毒;金屬及竹木刺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鮮品加倍。 外用:適量, 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花:味淡, 性涼。 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能。 用於瘡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