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怎么吃肉才能做到最補身體

許多人小時候記憶中的肉, 是作為奢侈品, 和計劃經濟時代那小小的肉票捆綁在一起的。 那時候, 只有春節這種大日子才能吃到肉餡的餃子,

更多孩子, 留下的都是偷吃油渣滿嘴香的回憶。 而現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健康的名義少吃肉甚至拒絕肉。 還有這樣一種調侃, 說的是農村人不理解城市人:“我們跟著城里人吃肉了, 城里人卻都開始吃素了。 ”

吃肉太多, 傷“心”傷“腦”

科學研究發現, 早期的人類只吃蔬果而不吃肉類。 直到后冰河時期, 人類所需的水果、堅果與蔬菜不敷所需, 為了活命, 才開始吃死亡動物身上的肉作為補充。 但過了冰河時期后, 素食品充足了, 吃肉的習慣卻延續了下來。 現實生活中, 我們身邊都有不少“肉食動物”, 漢堡、烤肉、烤鴨、紅燒肉———頓頓“無肉不歡”。 據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每天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分別為248克和126克,

而中國營養學會給出的標準僅為每天50—75克。

其實, 中國古代對食肉就頗有爭議, 《呂氏春秋·重己》中指出, 善于養生的人是“不味眾珍”的, 因為“味眾珍由胃充, 胃充則大悶, 大悶則氣不達”。 “眾珍”主要指游魚、飛鳥、走獸之類的動物食品, 古人認為這類食品吃多了會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滯, 還會影響氣血功能的暢達。 現在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 吃肉過多對人體非常有害:美國每年至少有100萬新增心臟病患者, 近60萬人因此丟掉性命。

美國的心臟病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指出, 這些心臟病患者, 大多數是由于吃肉太多, 吃蔬菜和運動太少。 除此之外, 吃肉多和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病也息息相關。 近日英國《每日郵報》更撰文表示,

連關節炎、膽結石、老年癡呆癥、骨質疏松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病, 也與吃肉多脫不了干系。 當人類變身“肉食動物”, 不僅會對身體帶來損害, “還會使人體大腦多巴胺分泌旺盛, 乙酰膽堿活動異常, 造成情緒暴躁、欲望強烈, 而且影響智力。 ”專家表示說。

肉類之最

專家介紹說:“過量吃肉是不好, 可是從營養學上來講, 放棄肉食并非養生之道, 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 ”從農業上來講, 肉一般分為三類, 畜類、禽類和水產。 豬、牛、羊等為畜類;雞、鴨、鵝等為禽類;魚、蝦、貝等為水產。 三類肉口味營養不同, 適宜的人群也各異。

牛肉, 最強壯的肉。 凡身體虛弱而智力衰退者, 吃牛肉最為相宜。 牛肉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 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后、病后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 但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 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 故老人、幼兒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羊肉, 最滋補的肉。 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

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 還能益腎壯陽, 補虛抗寒, 強健身體, 是冬令的滋養食療珍品。 但需注意的是, 羊肉畢竟性偏溫熱, 并非人人皆宜。 陰虛火旺、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關節炎、濕疹及發熱者應忌食。

豬肉, 最補鐵的肉。 豬肉肥瘦差別較大, 肥肉中脂肪含量高, 蛋白質含量少, 多吃容易導致高血脂和肥胖等疾病;蛋白質大部分集中在瘦肉中, 而且瘦肉中還含有血紅蛋白, 可以起到補鐵的作用, 能夠預防貧血。 肉中的血紅蛋白比植物中的更好吸收, 因此, 吃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由于豬肉的纖維組織比較柔軟, 還含有大量的肌間脂肪, 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 中醫上認為, 多吃豬肉中的瘦肉有滋陰潤燥的作用,

對熱病傷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雞肉, 脂肪最少的肉。 這里說的雞肉, 是指去皮的雞肉, 因為雞的脂肪幾乎都在雞皮。 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 卻只有0.7克脂肪。 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癥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魚蝦, 微量元素最多的肉。 魚蝦中的微量元素極為豐富, 含鈣、鋁、鐵、錳、銅、鈷、鎳、鋅、碘、氯、硫等, 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水產品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 但是不宜多吃。 受海洋污染的影響, 水產品內往往含有毒素和有害物質, 過量食用易導致脾胃受損, 引發胃腸道疾病。

每天75克肉,一副牌大小

專家表示,肉中的蛋白質我們還可以用牛奶、豆類來替代獲得,但是B族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鋅、鐵等礦物質,是無法用蔬菜水果來替代的。“因此,我們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過多的肉。”

營養專家表示,“膳食平衡寶塔”中明確指出,一個人每天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而蔬菜,每天最好攝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將這兩樣吃反了。”

肉類有紅肉、白肉之分。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屬于此類。白肉則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還是吃白肉的好;小孩子為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于康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若特別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證營養供給,還不會加重慢性病。肉類的烹調方法,應該統一遵循“低脂”的原則,涮肉、蒸肉、烤肉(溫度不過高)三種吃法,不會增加額外的脂肪,還能去除部分肉類中本身含有的脂肪,最為健康。

保護環境,每周一天吃素

少吃肉不光為了自身健康,如今,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吃肉過多就是不環保的表現。

大量研究告訴我們這樣“殘酷”的事實:生產一公斤牛肉,相當于一輛汽車行駛250公里的碳排量;每吃掉一個漢堡,也就等于吃掉了一個廚房大小的熱帶雨林;全球74%的大豆和33%谷物,用來喂養動物而不是給人吃,目前全球還有10億人處在饑餓之中,拿喂養牲畜的糧食,可以喂飽20億人;一個開吉普的素食者,比一個騎自行車的肉食者更加環保。

每天75克肉,一副牌大小

專家表示,肉中的蛋白質我們還可以用牛奶、豆類來替代獲得,但是B族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鋅、鐵等礦物質,是無法用蔬菜水果來替代的。“因此,我們不是不需要肉,而是不需要過多的肉。”

營養專家表示,“膳食平衡寶塔”中明確指出,一個人每天攝入瘦肉75克,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而蔬菜,每天最好攝入500克左右。“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將這兩樣吃反了。”

肉類有紅肉、白肉之分。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屬于此類。白肉則是指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肉類,包括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

體力勞動者適合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多吃些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對紅肉需求小,可多吃些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還是吃白肉的好;小孩子為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兩種肉都要吃。于康提醒,如果患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最好少吃肉,多吃豆類食品,比如豆漿、豆腐等,若特別想吃一定要只吃瘦肉,以保證營養供給,還不會加重慢性病。肉類的烹調方法,應該統一遵循“低脂”的原則,涮肉、蒸肉、烤肉(溫度不過高)三種吃法,不會增加額外的脂肪,還能去除部分肉類中本身含有的脂肪,最為健康。

保護環境,每周一天吃素

少吃肉不光為了自身健康,如今,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吃肉過多就是不環保的表現。

大量研究告訴我們這樣“殘酷”的事實:生產一公斤牛肉,相當于一輛汽車行駛250公里的碳排量;每吃掉一個漢堡,也就等于吃掉了一個廚房大小的熱帶雨林;全球74%的大豆和33%谷物,用來喂養動物而不是給人吃,目前全球還有10億人處在饑餓之中,拿喂養牲畜的糧食,可以喂飽20億人;一個開吉普的素食者,比一個騎自行車的肉食者更加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