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預防中風 要先給自己打分

今年6月6日是第二個“中國房顫日”, 我國房顫患者有數百萬人。 與無房顫人群相比, 房顫患者罹患中風的風險高出近5倍。

房顫引發的腦中風

一月內死亡率達1/4

40歲及以上人群中, 有將近1/4的人在一生中會發生房顫, 主要症狀有心悸、眩暈、暈厥、氣促等, 但也有一些患者沒有任何症狀。

46歲的劉先生在今年2月份由於感到心慌、氣促, 被診斷為房顫, 5月初又因中風住院治療。 劉先生的妻子一直不解, 為什麼人好好的就得了中風?這是因為, 當心房顫動時, 心房收縮功能減弱, 心房中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泵出, 而瘀滯在心房內會逐漸凝結成塊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隨血液進入腦部血管, 就很容易堵塞在血管狹窄處, 阻斷腦部供血, 導致中風發生。 所以說房顫是因, 中風是果, 血栓形成是罪魁禍首。

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 一年內死亡率則高達50%;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中風第一年累計復發率高達6.9%。 所以, 得了房顫一定要有預防中風的意識。

阻止血栓

抗凝治療是唯一

談到預防中風, 人們往往會想到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真的管用嗎?

阿司匹林是通過減少血小板聚集來預防血栓形成的, 對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栓療效比較好。 而房顫導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數在起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的效果有限。

在臨床上過去常用的傳統抗凝藥是華法林,

但華法林由於劑量個體差異大、存在較多的與其它藥物、食物相互作用的影響, 患者需頻繁去醫院抽血監測, 非常不便, 導致依從性很差, 因而現在臨床上的使用率較低。 達比加群酯作為首個被批准在中國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藥物服用方便, 無需頻繁監測, 患者更容易堅持治療, 在亞洲人群中安全性更佳。

抗凝治療是降低房顫患者中風發生率、死亡率的直接措施, 也是房顫患者的首要治療策略。 雖然我國房顫患者超過歐美國家患者總和, 但最新資料顯示:我國房顫患者使用抗凝藥來預防中風的比率卻遠遠低於歐洲國家。

自我評估

得1分就要開始抗凝治療

房顫患者首先要問自己:我患中風的風險有多高?該不該吃抗凝藥?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

只要對照房顫中風風險分層評估表來算算自己的得分就可以知道。

改變生活方式對於房顫患者預防中風也有幫助。 例如多做運動, 戒煙戒酒, 避免飲用有咖啡因的飲料, 經常監測自己的血壓和膽固醇水準, 堅持低鹽和低脂的飲食習慣等。

房顫中風風險分層評估表

危險因素 評分

心力衰竭 心功能≥Ⅱ級 1分

高血壓 1分

年齡≥75歲 1分

糖尿病 1分

先前曾有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全身性栓塞

總分6分, 得分越高中風的風險也就越大。 如果您的得分≥1分, 應儘早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凝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