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耳屎和鼻屎哪個更髒?挖挖會不會更健康?

我們的身體上有很多開口向外的通道, 例如耳朵眼兒和鼻孔, 它們除了幫助宅男們“偷聽女人心”和“聞香識女人”外, 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就是:會拉屎!

雖然這個“屎”充其量只是小小一坨, 但是噁心程度卻是不相上下。 除了有些人明裡暗裡吃鼻屎自娛外, 大部分人的內心想必是嫌棄的。 那麼問題來了, 這兩個管道的“排泄物”是不是很髒呢, 需不需要手動清潔呢?

耳屎vs鼻屎:誰能髒死誰?

耳屎學名耵聹, 是由耳道腺體分泌而來的, 裡面含有一些蠟質油, 大部分是角質細胞, 即皮膚死細胞。 剩下的成分是一些混合物質,

大概有1000到2000個腺體能分泌抗菌肽, 這些靠近耳毛細胞的皮脂腺分泌的混合物包括醇、一種叫做角鯊烯的油性物質, 以及膽固醇和甘油三酯。

耳屎中還含有一種能破壞細菌細胞壁的抗菌酶。 但另外一些研究人員不這麼認為, 他們覺得耳屎是細菌生長的絕佳溫床。

耳屎的產量和性別、年齡沒有太大關係, 但有個小研究表明, 耳屎中甘油三酸酯的含量從11月到次年7月是依次下降的。

咳咳, 聽著是不是也沒那麼噁心?其實耳屎可是有著保護耳道、防水潤滑、防止昆蟲進入等等保護作用的, 甚至有研究者聲稱它有抗生素一樣的功效, 所以說科學的力量是強大的, 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鼻屎。

一個成年人鼻子每天要分泌500-800毫升的液體來保證整個鼻腔的濕潤,

這就是鼻涕, 鼻涕乾燥之後就形成鼻屎。 鼻涕的主要成分有水份、無機鹽、少量糖、脂肪、溶菌酶、蛋白質、少量脫落的粘膜細胞、吸附的灰塵和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等, 除此之外, 再結合鼻毛、鼻腔死皮、細菌而形成鼻屎, 由此形成計算公式:

鼻屎=鼻涕+壞死的粘膜+菌群+外來的粉塵+鼻毛

無機鹽是存在與體內的食物中的礦物質營養素, 多以離子的形式存在以維持酸堿平衡;蛋白質、溶菌酶等也對身體有益;粘膜跟掉落的頭皮屑差不多, 鼻腔死皮類似於角質;鼻腔內部的病變感染和手指的不潔淨, 都會引入細菌, 這些多對身體無益。 空氣雜質較好理解, 往往在沙塵天氣之後鼻腔內部會殘留大量灰塵粉塵,

多呈深色, 晴朗天氣也會存在。

除此之外, 鼻腔內還會含有很多微生物。 這些微生物平時定植於鼻粘膜上, 並不致病, 但當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 它們就也有可能趁虛而入, 引起疾病。

老鐵, 先別吐, 畢竟說了這麼多, 哪個更髒一些就請你自己判斷吧!

既髒之, 則挖之?NO!

其實無論是耳屎還是鼻屎, 專業人士都是不建議大家自行“掏糞”的, 網上真是不缺各種“貪圖一時爽, 事後兩行淚”的故事。

那麼, 自己掏耳朵到底有什麼副作用呢?

1.容易把耳屎推到耳道深處, 造成更壞的結果;

2.容易把耳道皮膚刮傷;

3.如果給小孩子掏耳屎, 動一下還可能誤傷鼓膜, 損害聽力。

所以就像上述故事中的一位“親歷者”總結的, 耳屎通常不用管,

由於耳道的特殊構造, 老的耳屎會逐漸掉落並且被“搬運”出來的。 自己掏容易弄巧成拙, 如果確實出現了不良症狀, 及時去醫院求助耳鼻喉科大夫是上上之策。

同時, 自己偶爾挖一下鼻屎是無害的, 但是過度頻繁的話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這危害倒不是來源於鼻屎本身, 而是來源於挖鼻屎這個動作。

危害一:挖鼻屎的動作有可能會損傷鼻毛。 鼻毛可以阻攔空氣中的粉塵或病原體進入鼻腔, 防止它們隨著呼吸運動進入肺部, 從而成為保護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 對維持鼻腔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鼻毛屬於纖弱的毳毛, 即使是用手指輕柔的刮擦, 也有可能使其斷裂。

危害二:人的手指上也帶有相當數量的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本不存在於鼻腔之中, 當手指將其帶入鼻腔中時有可能破壞鼻腔內環境的穩定, 引發感染。 鼻腔的結構位於人體面部所謂的“危險三角”內, 危險三角區域內發生的感染很容易經由靜脈進入海綿竇, 甚至經海綿竇進入顱腔, 引起難以控制的顱內感染。

危害三:在於鼻腔粘膜是柔軟、脆弱而又富於血供的, 尤其是兒童的鼻粘膜更加柔嫩, 不良的挖鼻孔方式, 如用力過猛、插入過深、用道具挖鼻, 或者用不乾淨的手指挖鼻等, 極易導致鼻出血。 事實上, 挖鼻屎是兒童鼻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問題是, 鼻子裡又癢又髒還不讓挖, 你是要逼死人家嘛!其實, 清潔鼻孔也是有高招的, 那就是洗鼻子!只要裝備一下簡單的洗鼻工具,

調配一下乾淨的生理鹽水, 那種鼻子進水的感覺, 還是“初藍瘦, 後舒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