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 去也, 暑氣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
處暑養生注意事項
1.穿著提示:不宜急於增加衣服。 “春捂秋凍”之意, 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 以利於收斂陽氣。 因為熱往外走之時, 必有寒交換進去。 但是, 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 以保護陽氣。
2.睡覺夜寢提示:應關好門窗, 腹部蓋薄被, 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3.室內提示: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 可開窗使空氣流動, 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4.在9月23日秋分之前, 氣候變數較大, 雨前氣溫偏熱,
5.飲食提示:可吃溫補食物。 臉無痘、面不紅者若有吃辣味的習慣, 可適當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少喝點酒, 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吃精白麵補氣為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 早晨可吃幾顆;喜歡吃酸味者, 可適量吃些酸味食品, 酸味主收斂。
6.這段時間儘量不吃蘿蔔(胡蘿蔔除外)。 蘿蔔主下氣, 此時人的中氣不足, 吃蘿蔔易傷中氣。
起居
依照自然界規則, 秋天陰氣增、陽氣減, 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 為了貯存體內陽氣。 然而, 隨著天氣轉涼, 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 早上不愛起, 白天不愛動, 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
個人情緒
秋天主“收”, 因此, 情緒要慢慢收斂, 凡事不躁進亢奮,
運動
秋天, 秋高氣爽, 適合戶外運動。 可根據個人的體質, 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 但要多注意滋脾補筋。 因為秋天金容易克本, 而肝是主筋的。 前幾天我們就提到過劉翔因傷退賽的原因, 就是和筋有關。 所以, 在運動的時候, 要注意不要劇烈, 做好準備活動, 避免傷筋。
護臍
處暑節氣過後, 天氣漸涼, 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 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上生的道理, 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 皮下沒有脂肪組織, 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 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
因此, 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 還可以按摩肚臍, 方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 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上, 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100次。 如果寒氣積聚日久, 病症頑固, 還可以取粗鹽(醃鹹菜用的)0.5~1公斤, 將鹽炒熱後裝入毛巾縫製的口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