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學會覺察自己的偏聽偏執

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 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 去衡量外在環境。

人生在世, 總有許多煩惱。 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 怎麼做呢­方法很多。 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 會發現有一種煩惱, 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 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 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 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 如此, 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

在結婚多年以後, 還是離婚了。 辦離婚手續時, 兩個人都很難過, 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 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 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 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 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 沒有冷氣睡不著。 所以, 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 最後只好分道揚鑣。 這是人生的悲劇, 不過, 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曾對大眾說法時, 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 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 再也不敢逞強, 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

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 下垂為倒, 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

所以, 以佛的眼光來看, 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 都是人的執著妄想, 是非善惡, 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 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也可能是個大好人。 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 未必放諸四海而皆准。 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 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 也就會理直氣壯地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 去衡量外在環境。 合乎自己的標準, 就起了貪愛心, 不合標準, 就起了厭惡心, 這個分別心, 就是煩惱的根源。 其實, 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 就像佛陀的手臂, 非正非倒;可是,

不同的人來看, 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 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 在待人處事上, 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 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 結果老師重重的處罰她的孩子, 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 逃過了處罰。 老師不問青紅皂白, 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 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 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 成績好就沒事, 成績差就該罰, 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 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 可是那位元老師卻渾然不覺。 事實上,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 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 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 不要被自己蒙蔽,

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 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 那麼, 就可以斷除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