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風發病率高 中醫治療中風有妙招

在中醫上, 中風是有分類的, 不同類別的中風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下吧。

中醫治療中風有妙招

氣血兩虛型

症狀:肢體緩縱無力, 或見蒼白腫脹, 面色無華, 少氣懶言, 聲低氣怯, 或畏風自汗, 舌質淡白, 舌邊有齒痕, 脈細弱。

方藥:八珍湯:人參、白術、川芎、白芍、甘草各10g, 熟地、茯苓、當歸各15g。

氣虛痰阻型

症狀:半身不遂, 口眼彎斜, 面色萎黃, 語言騫色, 痰稀而白, 或見頭暈目眩, 舌質淡有齒痕, 舌苔白滑或膩, 脈滑或弦。

方藥:六君子東加減:人參、甘草各10g, 茯苓、白術、陳皮各15g, 半夏、竹茹、膽南星各15g。

氣虛血瘀型

症狀:肢體緩縱不舉, 或見攣卷, 或見疼痛, 舌質淡或紫暗, 舌有瘀斑, 舌苔薄白, 脈沉細或澀。

方藥:補陽還五湯:生黃芪30g, 當歸、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龍、紅花各15g。

風中經絡型

症狀:半身不遂, 口眼彎斜, 肌膚不仁, 發熱惡寒,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滑或弦。

方藥:肉桂6g, 炮附子5g,

麻黃5g, 防風、防己、當歸各12g, 人參、川芎、白芍、杏仁、黃芪、甘草各10g, 生薑5片。

氣滯經絡型

症狀:肢體癱瘓或口眼彎斜, 胸脅脹滿, 歎息為快, 脘腹滿悶, 舌質淡紅, 舌苔薄白, 脈弦。

方藥:八味順氣散:人參、白術、白芷、烏藥、青皮各10g, 茯苓、陳皮各15g, 甘草8g。

腑氣不通型

症狀:半身不遂, 口眼彎斜, 脘腹滿悶, 大便秘結, 小便赤黃, 或見頭暈煩躁, 舌紅, 舌苔黃或膩, 脈滑或弦。

方藥:厚樸、大黃、枳實、甘草各10g。

邪熱壅盛型

症狀:半身不遂, 口眼彎斜, 面色潮紅, 口渴喜冷飲, 小便赤黃, 舌紅苔黃, 脈數有力。

方藥:川芎、白芍、白術、菊花、桔梗、荊芥穗、連翹、黃芩、寒水石各10g, 當歸、石膏各15g, 砂仁、薄荷、滑石、大黃各5g。

肝風挾痰型

症狀:半身不遂, 口眼彎斜, 頭暈或頭痛, 急躁易怒, 或見多痰, 肢體麻木,

舌紅苔白膩, 脈弦或滑。

方藥:白術、茯苓、天麻、橘紅各15g, 半夏、甘草各10g, 生薑3片, 大棗3枚。

治療中風有這些民間偏方

[方一]

天麻20克, 鉤藤30克, 全蠍10克, 白蜜適量。 天麻、全蠍加水500毫升, 煎取300毫升後入鉤藤煮10分鐘, 去渣, 加白蜜混勻, 每服100毫升, 日3次。

本方熄風止痙, 通絡止痛, 適用於中風。

[方二]

石斛、天麻、川芎、仙靈脾、五加皮、牛膝、萆薜、桂心、當歸、牛蒡子、杜仲、制附子各20克, 虎脛骨(塗酥炙黃)32克, 烏蛇肉(微炒)、茵陳、狗脊、丹參各20克, 川椒(去回閉口者微炒出汗)25克, 好酒1500毫升。 將藥共搗碎細, 酒浸甕中密封, 7宿飲用。 日1小杯, 不計時候溫飲, 常令有酒力相續。

本方育陰潛陽, 熄風。 適用於中風手足不遂, 骨節疼痛, 肌肉頑麻, 腰膝酸痛, 不能仰俯, 腿腳腫脹。

[方三]

葛粉250克, 荊芥穗50克,

豆豉150克。 葛粉作麵條, 荊芥穗、豆豉共煮沸, 去渣留汁, 葛粉麵條放藥汁中煮熟, 空腹食。 本方祛風, 適用於中風, 言語蹇澀, 神昏, 手足不遂。

[方四]

人參5-10克, 附片30--60克, 粳米50--100克。 將人參、附片合煎1小時, 取藥汁與粳米煮成稀粥, 緩緩喂服, 或加用l小碗雞湯, 與藥汁, 粳米1並熬粥, 繼續將人參、附片煎取二汁, 煎1小時以內, 取濃汁再與粳米1兩煮粥喂服。

本方益氣回陽、扶正固脫, 適用於突然昏僕, 不省人事, 目合口開, 鼻鼾息微, 手撒遺尿, 胸微欲絕。

[方五]

秦艽10克, 當歸9克, 甘草6克, 羌活16克, 防風12克, 白芷、熟地、茯苓各9克, 石膏15克, 川芎12克, 白芍15克, 獨活10克, 黃芩12克, 生熟地黃各12克, 白術9克, 細辛10克。 水煎服, 1日1劑, 分2次服。

本方祛風通絡, 活血化瘀, 適用於經絡空虛所致的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