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中老年人每年都應該做頸動檢查

讀者問:我今年剛剛40歲, 經常感到頸椎不舒適, 頭腦發木發暈, 看到報導上說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預防腦中風的好方法, 請問專家應該怎樣去做檢查?

專家稱:頸動脈狹窄多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但近年來有的30多歲的年輕人也發現患有頸動脈狹窄。 當頸動脈狹窄引起的一些症狀如頭暈等出現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時, 常常會被誤以為患了頸椎病等而誤診誤治, 結果延誤治療。

一旦出現一過性肢體無力或眩暈, 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切勿盲目治療, 尤其不能當頸椎病而隨意按摩, 造成不穩定斑塊脫落導致腦栓塞。

對有閉塞性腦血管病高危因素者, 如年齡40歲以上, 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者;常有頭暈不適者;有短暫性腦缺血症狀或以往有短暫性腦缺血病史者, 每年都應做一次頸動脈檢查。

主要方法有:1)頸動脈超聲波檢查, 可測量頸動脈的直徑和內膜厚度, 判斷有無頸動脈狹窄及狹窄程度;檢查有無內膜斑塊和潰瘍, 測定血流量等。

2)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該方法準確、直觀、可靠、無痛苦, 可明確診斷。

3)頸動脈血管造影;為診斷頸動脈狹窄和斑塊形成的金標準。 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加超聲波檢查能夠準確地檢測出95%以上有高度危險的頸動脈狹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