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平底鞋並不是安全的代名詞

一、足弓的生理意義

人的足部像拱形橋一樣呈現弓弧形, 是身體穩定的保障。 足弓是關節、韌帶和肌肉融合成的一個整體系統, 它的彎曲和彈性可以適應不平地面, 起承重和減震作用。 我們的腳承受了全身的體重, 當足弓的生理弧度發生任何改變, 都將嚴重影響足弓的承重功能, 以及走、跑和身體姿勢的維持。

由足弓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 外側縱弓(BC)與地面接觸面積較大, 增加了人體在站立和運動時的穩定性, 內側縱弓(AC)彎曲度較大, 使足部更有彈性, 在運動中可以抵消一部分衝擊。 橫弓(AB)即為足骨解剖圖中的趾骨與蹠骨形成的蹠趾關節。

在人體運動過程中, 蹠趾關節屈伸產生向前推進的作用力。

人在正常行走時, 每一隻腳都要經過踏(腳跟落地)、滾(重心移動過渡向前, 一條腿處於擺動階段)、蹬(蹠趾關節屈曲腳趾蹬離地面)的過程。 足弓可使重力可以從踝關節經距骨(負擔人體重量的, 在踝部與小腿骨相關節的骨)向前傳導、分散到蹠骨小頭, 向後傳向跟骨, 緩衝地面對身體的衝擊, 保護腦和內臟器官免受震盪。

足弓形態的改變會影響它的生理功能, 嚴重時會帶來健康問題。 譬如, 穿高跟鞋時腳掌屈起、足弓弧度減小, 使得踝關節鬆動不穩固, 而且能作側方運動, 扭傷的幾率大大提升。 平底鞋雖然沒有這個顧慮,

但仍可能有其他問題。

二、平底鞋並不是安全的代名詞

1、松糕鞋

厚底松糕鞋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舒適安全。 又厚又硬的鞋底使蹠趾關節在行走時不能正常屈伸, 導致重力傳導過程發生阻礙, 足弓本身的穩定三角結構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純平結構, 在站立或行走後可能有足部疲勞、疼痛等不適。

過於厚重的鞋底還導致重心下移, 在行走時容易失去重心, 稍有不慎會扭傷摔倒。 而一些厚而輕的鞋底導致人體重心偏上, 會讓人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所以厚底鞋並不是安全的代名詞, “踩高蹺”也是技術活。

2、雪地靴

同樣平底且鞋底硬度大的雪地靴, 因為缺乏對足弓的支撐, 所以足中部穩定性低, 扁平的鞋底使腳弓也受到較大衝擊,

易導致髖關節和踝關節以及跟腱疲勞和病變。 而且由於靴子內部空間相對較大, 穿上後腳在鞋內會出現一定的滑動, 鞋不跟腳, 走路時腳趾用力, 使肌腱與腳底的筋膜緊張, 易導致筋膜炎和肌腱炎, 使足弓勞損。

3、芭蕾鞋

穿超薄平底鞋(芭蕾鞋)和赤腳步行沒區別。 扁平的鞋底沒有符合足弓生理弧度構造, 人行走時著地的衝擊力會從腳跟沿著腿骨直達脊椎, 不僅加速足底韌帶的退化、引起足跟疼痛, 還會造成足踝、膝、髖關節和腰等部位的勞損。

三、暫時的舒適未必安全

由於足弓的生理特性, 完全的平底設計並不能給足弓帶來保護, 相反, 有足弓墊以及足跟有適當高度的鞋底能增加平底鞋的穩定性。 挑選鞋子一定要注意鞋底的設計,

過厚、過重、過輕、過硬都不符合人體生理, 選擇有適當高度、彈性的鞋子, 以及適合的材質才適合長期的步行。 鞋子千萬別穿錯了, 感覺舒適的鞋子未必安全, 也不適合所有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