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食療藥膳須知的常識有哪些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 人們越來越注重自我養生保健, 飲食的調補、營養功能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很多人聽說食療的作用不錯, 就自己買一些藥材與普通食物一起烹飪, 或者到飯店去吃藥膳。 這樣吃到底有沒有好處呢?

食物也能輔助藥物治病

所謂食療, 中醫稱為飲食調補學, 是利用食物本身的作用來維護人的身體健康, 輔助藥物防病治病, 《千金要方》中專門有一卷為“食治”, 分類介紹了果實、蔬菜、谷米、鳥獸及蟲魚的性能以及對人體的作用。 人們常說“藥食同源”不是講藥與食物同吃, 而是說很多食物本身具有食物和藥物的雙重功效。

食療基本上老少皆宜, 但嚴格來講, 根據食物的性味不同也應該因人而異。 普通食品如大米、麵粉, 具有食物和藥物雙重功效的食品有生薑、蔥、大棗、龍眼肉、枸杞子、桑椹子、酒、醋等, 這類食物與中藥材有著很大的區別, 它們可以稱作“藥食同源”。

而純粹的中藥材只能是在治病時方可食用, 如人參、黃芪、當歸、冬蟲夏草等, 身體沒有大病的人, 最好慎用。

食物也要分性味

即使是“藥食同源”的食物, 最好也要區分自己的體質, 認識食物的性味, 有的放矢。

食物分寒、涼、溫、熱四性, 寒性的食物如苦瓜、蘿蔔、紫菜、白菜等, 可清熱瀉火、通便、解毒, 體質偏寒者不宜多吃;熱性的如生薑、蔥、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

可溫中散寒、補腎壯陽、補氣等, 陽虛體質者可食用, 不能反之, 否則等於“火上澆油”。

中醫認為人體臟腑歸經, 有些食物剛好對人體某些器官產生明顯的作用, 可以適量多吃點, 如生薑、桂皮對脾有好處, 可增進食欲;柿子、蜂蜜, 可養陰潤燥、止咳;芥菜、荸薺能化痰, 對肺有好處;枸杞、豬肝可明目;胡桃仁、杏仁、香蕉止咳、通便;山楂、蓮子、菠菜助消化。

藥膳不能隨便亂吃

食物除了能起到一定的藥物作用外, 還可以與真正的藥物搭配著烹調食用,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藥膳”。 藥膳並不是隨便想吃就吃的, 而是應該根據氣候、地域、年齡、性別的不同, 在專業人員指導下, 根據身體狀況決定。 如夏季炎熱, 人體喜涼, 這時就要多吃些消暑生津為主的藥膳;春季氣候轉溫,

人體以肝主疏泄為特徵, 最好吃些補肝的食物和藥膳, 如桑菊薄荷水, 韭菜炒豬肝等。

我國地域遼闊, 不同地區地勢高低、氣候條件各異, 因此藥膳還必須根據不同的地域分別配製, 如東南沿海氣候潮濕, 居民易感濕熱, 適合清淡除濕;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乾燥, 適合溫陽散寒、生津潤燥。 如果感冒了, 在西北可以用姜糖蘇葉水解表, 而在東南地區則適宜選用桑菊薄荷水。

青少年更不宜食補

中國有句古話:“冬令進補, 春來打虎”, 人們喜歡在嚴冬季節用人參、黃芪等藥材與老母雞一起燉湯喝, 這對年老體弱、體質偏瘦、偏寒的人群比較適合, 但是對兒童和青少年就不太適宜了。 正常的兒童和青少年最好吃不加任何中藥的雞湯,

喝湯時最好把油撇開, 以清淡爽口為宜, 不能盲目“食補”, 否則適得其反。

正確、合理的飲食對人體非常重要, 必須學會遵循飲食的自然規律, 不可輕易吃藥膳。 藥補不如食補, 最好還是堅持合理規律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