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廣石豆蘭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Guǎnɡ Shí Dòu Lán

【別名】單葉岩珠、岩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廣東石豆蘭的假鱗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 鮮用或蒸後曬乾。

【原形態】廣東石豆蘭, 附生植物。 根莖長, 粗約2mm。 假鱗莖近長圓形, 長1-2.5cm, 粗2-5mm, 彼此相距2-7cm, 基部生多數鬚根。 頂生1葉, 具短柄;葉片革質, 長圓形, 長2-6.5cm, 寬4-10mm, 先端鈍圓微凹, 基部漸狹成楔形, 全緣;中脈明顯。 花葶高出葉, 長達8cm, 被3-5枚鞘。 總狀花序縮短呈傘形, 頂生, 具2-4(7)朵花;花苞片小, 比花梗(連子房)短;花淡黃色;萼片近相同, 線狀披針形, 中萼片長約1cm, 側萼片稍長, 上部邊緣上卷呈筒狀, 頂端尾狀,

基部大部分貼生於合蕊柱基部和蕊柱足上;花瓣狹披針形, 長約5mm, 長漸尖, 全緣;唇瓣對褶, 比花瓣短, 唇盤上具4條褶片;合蕊柱腳短, 其離生部分長約0.4mm。 花期6月, 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附生於樹上或岩石上。

資源分佈:分佈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纖細, 直徑1-1.5mm, 每隔1.4-2.5cm有一假鱗莖。 假鱗莖卵狀長圓形、類圓錐形, 長0.8-1.5cm, 直徑4-8mm, 表面具細縱棱紋, 近根莖一側具1凹槽, 基部不收縮成柄狀。 氣微, 味淡。

顯微鑒別 假鱗莖橫切面: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直徑8-13μm,棱角鈍。 週邊維管束外側有帽狀纖維束, 中部維管束較大, 其內外側均有纖維束。 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性味】味甘;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滋陰;消腫。

主風熱咽痛;肺熱咳嗽;陰虛內熱;熱病口渴;風濕痹痛;跌打損傷;乳腺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 外用:適量, 搗敷。

【注意】虛寒者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