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冬季警惕幾種“壞天氣”

冬季最顯著的天氣特徵是氣溫低, 人們常常特別關注低溫寒冷對健康的影響, 殊不知, 冷鋒過境、陰霾天氣、凍雨和降雪等“壞天氣”對人體的健康和負面影響也很大。

冷鋒過境謹防病變

“冷鋒”是一個氣象名詞, 具體是指冷空氣與暖空氣的交接面, 而這個交接面是被冷空氣推動的(也就是冷空氣勢力更強大些)。 冷鋒過境是一種天氣突變, 主要表現於氣溫、氣壓、降水、風向風速的突然變化。 按氣候規律, 我國大陸各地冷鋒過境的次數均很多, 時段也很長, 從秋到春, 以冬季最為頻繁。

冷鋒過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其中, 心血管病患者對此最為敏感。 每當冷鋒來臨, 在氣溫由高變低、風力由小變大的轉換期內, 心臟疾病發作頻繁, 約有一半左右的心肌梗塞和冠心病患者, 病情不同程度地加重。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對冷鋒過境也較為敏感, 約有75%的關節炎患者, 在冷鋒過境前12小時疼痛開始加強, 冷鋒通過時疼痛最甚, 冷鋒通過後疼痛逐漸減輕。 此外, 支氣管哮喘、肺結核咯血等病症都隨著冷鋒的逼近而加劇。

陰霾天氣空氣污染嚴重

霾和霧很相似, 區別在於水汽含量的大小——當水汽含量達到90%以上叫霧, 低於80%叫霾。 霾是由懸浮在大氣中的煙、塵埃或其他細小顆粒物構成的。 霾就是空氣遭受污染的產物, 對健康危害很大。

因為特小的微粒可直接侵入人體呼吸系統、肺部和血液, 引發哮喘、肺癌、心腦血管病和其他疾病。 霾天還會影響人的情緒, 人常常顯得沒精打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霾的形成和持續, 不僅與大氣環境的垂直分佈有關(冬季逆溫時最容易形成霾), 與局地小氣候也很有關係。 專家研究表明,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 大樓越建越高, 增大了地面摩擦係數, 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 靜風現象增多, 不利於大氣污染物向城區週邊擴展稀釋, 並容易在城區內積累高濃度污染。 這就是能促進“霾”生成並不容易消散的“樓區小盆地”。

凍雨對健康不利

凍雨, 顧名思義就是雨滴與下墊面或空中物體相碰, 立即凍結於表面的雨。

凍雨的形成過程, 可以用“滴水成冰”來形容;凍雨形成後的景象, 可以用“晶瑩剔透”來形容——樹枝、電線、枯草……所有暴露在室外的東西都被一層厚厚的冰包裹著, 顯得十分美麗。

凍雨天氣對人體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首先, 凍雨的形成, 表明近地層空氣溫度低於0℃, 天氣比賽寒冷, 容易誘發呼吸道和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凍雨降落時打到臉上或手上, 容易直接導致凍傷。 所以, 凍雨天氣發生時, 必須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室外行走, 要戴上帽子和手套, 穿在最外面的一層衣服最好具有較強的防水防風功能。 其次, 凍雨形成時, 大氣是有逆溫層的, 帶污染物的空氣向上擴散時“無路可走”, 只好向下蔓延, 從而加重了大氣污染, 使得人們最容易吸入包括PM2.5在內的微小髒顆粒。

下雪需防雪盲症

雪對人體健康有很多益處, 民間就有“雪水是良藥”的說法, 但也不可忽視雪對健康的一些不利影響。 比如在城市, 尤其是工礦城市, 由於大氣污染比較嚴重, 降雪的過程中以及形成積雪以後, 雪顆粒都會吸收許多污染成分, 從而產生類似酸雨的“酸雪”, 人們如果飲用了這樣的“酸雪”, 可直接加重哮喘患者的病情加重。

雪對健康最普遍的影響是容易導致雪盲症, 一般發生在雪後天晴、氣溫較低的白天。 形成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 從而引起角膜損傷。 其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

此外, 降雪之前的天氣形勢, 一般不利於污染物向高空排放;而降雪後,

一般都大幅降溫(即通常說的“雪後寒”);積雪中行走也容易跌摔。 凡此種種, 對人體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