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藥煎藥方法

我們知道中醫和西醫有區別, 中藥也和西藥有區別, 我們西藥講究的是製作好的然後給人直接口福, 但是我們中醫講究的就是將藥物用水煎好才是我們的關鍵, 那麼大家知道中藥煎藥的方法是什麼樣的麼?這個才是關鍵哦, 因為煎藥可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哦, 下面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介紹關於中藥煎藥方法。

煎煮器具

煎藥最好的器具是砂鍋。 砂鍋屬於陶器, 陶器具有導熱均勻, 化學性質穩定, 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變化, 並有保暖的特點, 是煎煮中藥的最佳選擇。 若無陶器, 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鋁鍋代替。 但切忌用銅、鐵、錫等製成的器具。 這是因為鐵、銅、錫本身也是中藥類, 用之恐與病情不合;二是這些金屬元素易和中藥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 輕則降低療效, 重則產生毒副作用, 如鐵鍋煎藥, 往往會生成一種不溶于水的鞣酸鐵,

使藥液變黑變綠, 藥味又澀又腥。 使藥物性味發生變化, 非但不能療疾, 甚至可產生毒性, 危害生命。

煎前浸潤

煎前用清水浸泡, 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這是因為草木藥乾燥時, 水分被蒸發, 細胞壁及導管皺縮, 細胞液乾枯, 其中的物質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澱存在於細胞內。 煎前浸泡, 可以使細胞重新脹滿, 當水分進一步浸入時, 細胞可膨脹破裂, 使大量有效成分釋放出來。 煎前浸泡時間以 30~60分鐘為宜, 以種子、果實、根為主的藥浸泡時間60分鐘。 夏天氣溫高, 可以浸泡時間短些;反之冬天可以長些。 浸泡用水, 以常溫或溫水 (25℃~50℃)為宜, 切忌用沸水

入藥方法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 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 所需煎煮時間不同。

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 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 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 所以, 煎制湯劑還應講究人藥方法。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藥物的溶解度, 降低藥物的毒性, 充分發揮療效。 以下三種情況需要先煎。

①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 因質地堅硬,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必須先煎。 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靈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銅、牡蠣、石決明、珍珠母、海蛤殼、瓦楞子、龜板、鱉甲、穿山甲、龍骨、龍齒、鱉甲、水牛角等等, 可打碎先煎30分鐘。

②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等, 要先煎1~2小時, 先煎、久煎能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後下:花、葉類以及部分根莖類等藥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時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煮者宜後下,

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 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

①氣味芳香, 含揮發油多的藥物, 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細辛等等均應後下, 一般在中藥湯劑煎好前5~10分入藥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藥物, 如鉤藤、杏仁、大黃、番瀉葉等等應後下。

包煎: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 再和其他藥一起煎。 須要包煎的主要有三類藥物, 一是細小種子類藥物, 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 煎藥時特別粘膩, 如不包煎, 容易粘鍋, 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 煎時容易溢出或沉澱, 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 如旋覆花、枇杷葉等,

如不包煎, 煎煮後不易濾除, 服後會刺激咽喉, 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

另煎:一些名貴中藥如人參、西洋參、蟲草、鹿茸等宜單煎或研細沖服, 否則易造成浪費。

烊化:膠質藥物如鹿角膠、阿膠等, 不宜與其他一般藥共煎, 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 或以少量水煮化, 再兌入其他藥物同服。

煎湯代水 一般體積龐大吸水量較大的藥物如絲瓜絡、灶心土、金錢草、糯稻根等先宜與水煎煮, 將所得的藥汁去滓後再煎他藥。

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沖入湯劑中應用。

生汁兌入 如鮮生地汁、生藕節、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瀝等, 不宜入煎可兌入煮好的湯劑中服用。

合藥沖服 某些貴重的藥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熱後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藥物,

如人參粉、牛黃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蠍粉、肉桂粉、甘遂粉等, 將藥末合於已煎好的煎劑中攪拌後服。

好了, 上面就是我們關於中藥煎藥方法的一些基本的介紹了, 大家看完之後是不是學會了呢?是不是感覺與我們自己平時所煎藥是一樣的呢?這個才是關鍵的, 煎藥是一門技術活, 煎的時間不能太長, 也不能太短, 講究的就是一個火候, 這是很重要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