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過度消費兒童源于成功焦慮

據媒體報導, 6歲的望望身上, 已經貼有好幾個標籤——“6歲娃喝兩瓶啤酒”“5歲娃會走鋼絲”, 儼然小網紅。 大多數人並不認同四川廣元市農村青年張禹培養兒子的方式, 認為他是個“瘋子”“一根筋”。 但他說, “我何嘗不想讓孩子學鋼琴、學舞蹈, 可我沒那條件。 ”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 稚嫩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成為被利用、被消費的對象。 6歲的望望, 做到了許多孩子沒有做到的事情;年齡與角色扮演的鮮明反差, 吸引了不少看客的圍觀。 走鋼絲、喝啤酒, 在焦慮的成年人的鞭策下, 望望身不由己地被裹挾在“出名要趁早”的道路上。

一些習慣功利和算計的家長, 早早地讓孩子成為娛樂時代的消費品。

美國經濟學家肯尼士·阿羅指出, 判斷消費是否過度的兩大標準, 即現值最大化標準和可持續性標準。 在一個盛行“走捷徑”的時代裡, 網路直播提供了一種利益變現的通道。 千方百計地從“娃娃網紅”身上牟利, 想方設法地通過炒作來提升他們的符號價值, 儘管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利益最大化, 卻背離了可持續性原則, 在本質上也是對兒童的一種過度消費。 當孩子漸漸長大, 再依靠走鋼絲、喝啤酒來製造噱頭, 顯然是十分困難的。

時代決定心態, 心態映照時代。 不願意讓孩子成為普通人, 不願意讓孩子過上平凡的生活, 一些習慣替孩子做主的家長們,

以一種嚴苛甚至殘酷的方式對孩子們進行“揠苗助長”。 這些“把孩子看作成人”的家長們, 忽視了兒童在人生秩序中的獨特地位, 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地利益變現, 早晚要為自己的輕率與糊塗付出代價。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存狀態。 為了實現階層跨越和向上的社會流動, 一些成年人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在與平庸生活的對抗中, 這些成年人已經承認了自己就是普通人。 然而, 他們並不願意過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的平凡生活, 自己達不到的目標, 就驅動、鞭策孩子來完成。

誰走紅都不意外的時代裡, 名利來得快去得也快。 沉迷于“娃娃網紅”帶來的成功幻覺, 終究會有“夢醒時分”。

就像曾經火爆一時的“拉麵小哥”一樣, 當聚光燈遠離、看客轉身, 曾經風光無限的網紅最終回歸平凡。 成名來得太快、掙錢變得容易, 讓一些人在欲望膨脹中迷失了自我。 只有進行清醒的自我調適, “娃娃網紅”的幕後推手才能讓欲望號街車停在該停的地方。

農村沒有學鋼琴、學舞蹈的條件, 並不能成為自說自話的藉口。 稚嫩的孩子走鋼絲、喝啤酒, 已經違背了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規。 更為關鍵的是, 過度消費兒童, 不可避免會給孩子的精神家園建設留下“後遺症”。 (作者 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