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今日立冬 進補最佳(圖)

今天立冬, 農曆的冬季, 始于立冬。 立是建始, 冬, 終也, 萬物收藏。 冬季寒冷, 需要養生, 有雲:“健康之道, 在於養生, 養生之本, 在於飲食。 ”

祖國醫學認為, 冬季的飲食調養要遵循“虛者補之, 寒者溫之”的傳統, 冬令進補, 是國人數千年的習俗, 現已成為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 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 中醫學認為, 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 陰氣盛極, 草木凋零, 蟄蟲伏藏, 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以冬眠狀態, 養精蓄銳, 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每逢這天, 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

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 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那麼在實際生活中, 立冬日我們該怎樣注意飲食養生­

專家說道

出場專家:劉建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立冬伊始, 天氣逐漸寒冷, 草木凋零, 蟄蟲伏藏, 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處於冬眠狀態。 但人的生活壓力並未減少, 仍然早起晚睡緊張工作。 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斷減弱, 往往使人覺得因寒冷而不適。 而且有些人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 引起大腦皮層機能障礙, 血管收縮, 局部血液供應減少, 體溫調節發生障礙, 慢性病患者加重病情甚至發生意外。 如何度過冬三月, 固然與生活起居相關, 而食療養生已成為人們議論的重要話題。

■怕冷增加“鐵”;火鍋、砂鍋禦嚴寒>>冬季食療專題

立冬以後, 天氣轉寒, 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 散熱減少, 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

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寒冷的環境, 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 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0℃左右, 糖轉化為脂肪的速度加快, 隨之皮下脂肪增多, 使之減少散熱, 故應多吃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 進行溫補和調養, 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 促使體內陽氣升發, 從而溫養全身組織, 促進新陳代謝, 使身體更強壯, 有利於抗拒外邪, 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減少疾病的發生。

冬季飲食調養, 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 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 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 穀類食物不能減少, 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脂肪是最濃縮的能量來源, 能防止體溫散發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脂肪主要來自於植物油和動物油脂, 冬季日需25—30克。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代謝過程中可以互相轉化, 用以維持血糖恒定。 蛋白質也能產生熱能, 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來自蛋白質, 常吃畜禽肉、魚蝦、海參、豆製品、牛奶等, 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動物內臟、動物血、水產品等, 含有較多的礦物質。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 因此, 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禦寒能力, 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維生素和纖維素主要從蔬果中攝取, 多吃蘿蔔、青菜、木耳、香菇、海帶等蔬菜, 常吃蘋果、香蕉、棗、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果品。 冬季少食生冷, 吃熱飯熱菜,

喝熱水, 由於各地氣溫的差異, 高寒地區應用大溫大熱之品及甘潤生津之果蔬。

中國人善於烹飪, 舉世聞名, 冬令吃火鍋相沿成習, 涮羊肉、什錦鍋、白肉鍋、毛肚鍋、雲吞鍋、海鮮鍋等。 冬令還流行砂鍋菜如砂鍋狗肉、砂鍋鴨、砂鍋豆腐、砂鍋獅子頭等。 此外, 餐桌上的熱粥, 也是冬季的美食, 臘八粥在全國流行, 如在熬粥時, 添加肉禽蛋類、水產類、蔬果類、蕈類等配料, 就能達到葷素搭配, 營養平衡。 這些熱乎乎的食品, 適量食用, 暖意濃濃, 禦寒強身。

■冬令進補明年打虎;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

祖國醫學強調“正氣記憶體, 邪不可幹”。 正氣不足是人體虛弱和致病的原因。 扶正祛邪、扶正固本, 著力於調節機體的機能狀態, 增強體質, 防止邪氣入侵。

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 中醫的扶正祛邪學說, 與現代免疫學的“機體的防禦功能和自我穩定功能及免疫監視功能”學說不謀而合。

利用補品培養正氣, 驅除邪氣。 凡用於治療各種虛症, 具有滋養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藥物和食物即為補品。

主張“虛者補之, 寒者溫之”, 國人對食補情有獨鍾。 “藥補不如食補”, 食補在冬令尤為重要, 利用食補藉以養生。 補虛損, 抗寒冷, 複元氣, 預防疾病, “冬令進補, 明年打虎”。

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 採用不同的補品, 歷代本草中記載了多種扶正祛邪的補品:氣虛者用人參或西洋參, 兩者均含有多糖類等多種活性物質, 有大補元氣之功效;血虛者服阿膠, 含有膠原和水解氨基酸及鈣等, 能促進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生成;陽虛者用鹿茸, 富含氨基酸及鈣磷鎂,有壯腎陽、強筋骨之功效;陰虛者服枸杞子、百合,均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及多種生物鹼等,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等功效。上述補品已製成多種保健食品,貯存、攜帶、服用十分方便。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免疫功能,在寒冷的冬季,服用具有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抗感染及維持自身生理平衡。與免疫功能有關的保健食品,是指那些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畏寒,並使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儲存於體內,養精蓄銳,蓄勢待發,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作為增強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除以上數種外,尚有沙棘、銀杏葉、黑芝麻、花粉、魚油、卵磷脂、茶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豆蛋白、真菌多糖、益生菌、蜂王漿及營養強化劑、微藻類產品等等,品種很多,應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適當選用。

■飲食之外:其他養生防寒措施>>中醫養生專題

人的抗寒能力,多吃產熱食品及補品固然重要,但不僅如此,還要做到房間溫度適宜和衣被暖和。尤其手、腳、耳、鼻、臉等部位,離心臟較遠,處於血管分佈的末梢,應加強保護,以免凍傷。

如衣被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或衣著過多、室溫過高,極易導致機體熱量失衡,增加患感冒的概率甚至誘發多種疾病。因此,衣帽被褥能保暖,住室能禦寒。嚴寒季節,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慢性炎症患者,因寒冷而疼痛加重,俗稱“天氣痛”,做好保暖尤為重要。高血壓、哮喘、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寒冷季節往往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意外,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精神愉快,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才能平安地度過寒冬。

富含氨基酸及鈣磷鎂,有壯腎陽、強筋骨之功效;陰虛者服枸杞子、百合,均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及多種生物鹼等,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等功效。上述補品已製成多種保健食品,貯存、攜帶、服用十分方便。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免疫功能,在寒冷的冬季,服用具有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抗感染及維持自身生理平衡。與免疫功能有關的保健食品,是指那些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畏寒,並使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儲存於體內,養精蓄銳,蓄勢待發,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作為增強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除以上數種外,尚有沙棘、銀杏葉、黑芝麻、花粉、魚油、卵磷脂、茶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豆蛋白、真菌多糖、益生菌、蜂王漿及營養強化劑、微藻類產品等等,品種很多,應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適當選用。

■飲食之外:其他養生防寒措施>>中醫養生專題

人的抗寒能力,多吃產熱食品及補品固然重要,但不僅如此,還要做到房間溫度適宜和衣被暖和。尤其手、腳、耳、鼻、臉等部位,離心臟較遠,處於血管分佈的末梢,應加強保護,以免凍傷。

如衣被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或衣著過多、室溫過高,極易導致機體熱量失衡,增加患感冒的概率甚至誘發多種疾病。因此,衣帽被褥能保暖,住室能禦寒。嚴寒季節,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慢性炎症患者,因寒冷而疼痛加重,俗稱“天氣痛”,做好保暖尤為重要。高血壓、哮喘、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寒冷季節往往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意外,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精神愉快,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才能平安地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