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來蒲桃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Mǎ Lái Pú Táo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麻六甲蒲桃的葉或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 malaccense(L.)Merr. Et Perry[Eugenia malaccense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麻六甲蒲桃, 喬木, 高15m。 嫩枝粗大, 圓形, 幹後灰褐色。 葉對生;葉柄長約1cm;葉片革質, 狹橢圓形至橢圓形, 長16-24cm, 寬6-8cm, 先端尖銳, 基部楔形, 上面幹後暗綠色, 無光澤, 下面黃褐色, 側脈11-14對, 離邊緣3-5mm處相結合成邊脈, 另在靠近邊緣1mm處有1條不明顯的邊脈, 側脈間相隔1-1.5cm, 有明顯網脈。 聚傘花序生於無葉的老枝上, 花4-9朵簇生, 總梗極短;花梗長5-8mm, 粗大, 有棱;花紅色, 長2.5cm;萼管闊倒錐形, 萼齒4, 近圓形;花瓣分離,

圓形;雄蕊長1-1.3cm, 完全分離;花柱與雄蕊等長。 果實卵圓形或壺形, 長約4cm, 種子1顆。 花期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培或馴化為半野生。

資源分佈:分佈、臺灣、雲南。 原產馬來群島。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瀉火解毒。 主口舌生瘡;鵝口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煎湯漱口, 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