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清明節各地有什麼飲食習俗?

食薄餅蒸樸籽粿

潮汕人過清明節, 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 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薄餅分皮。 餡兩部份, 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 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面皮, 其薄如紙。 餡分鹹、甜兩種, 由蛋、肉、肝類、臘味。 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 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朴籽粿

蒸樸籽粿。 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朴丁樹, 屬榆科), 葉橢圓形, 果實大如綠豆, 味甘甜。 傳說先人在饑荒年, 采此樹葉充饑度荒。

清明時節, 氣候轉暖, 草木蔭茂, 朴籽樹葉滿叢嫩綠。 後人為不忘過去, 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 和米舂搗成粉, 發酵配糖, 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 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 也有叫碗酵桃的。 粿品呈淺綠色, 味甚甘甜, 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 除疾病。

福建佘族清明烏稔飯

閩、台兩省祭祖掃墓的期限, 從清明到穀雨, 各縣(市)有所不同。 而閩東的甯德、周甯、壽寧等地祭祖墳, 多是全族出動, 近則由族裡設宴宗祠, 聚族飲宴。 一時舉族上下, 男女老幼皆到, 也算是閩東別具一格的大團圓。

清明時節, 閩東各地無論城鄉, 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 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也有在三月三, 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而且在這段時間裡, 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 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裡, 烙熟為時令小吃, 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另外, 關於清明食俗, 不能不提到佘家的“烏稔飯”, 因為閩東是佘族聚居地。 每年三月初三, 佘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 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 久而久之, 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特別是枯榮縣民間, 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據佘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 佘族英雄雷萬興率領佘軍抗擊官兵, 被圍困山中, 時值嚴冬糧斷。 佘軍只得採摘烏稔果充饑, 雷萬興遂於農曆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 沖出重圍。 從這以後, 每到“三月三”, 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

並命佘軍士兵采回烏稔葉, 讓軍廚製成“烏稔飯”, 讓全軍上下飽食一頓, 以志紀念。

這“烏稔飯”的製作方法並不繁雜, 將採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 放入清水中煮沸, 撈掉樹葉, 然後, 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 浸泡9小時後撈出, 放在蒸煮籠裡蒸煮, 熟時即可食用。 制好的“烏稔飯”, 單從外表來看, 不甚美觀, 顏色烏黑, 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 別有一番風味。 而佘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 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 日久相沿, 就成為佘家風俗。 又因閩東一帶, 佘漢雜居, 人民歷代友好相處, 婚嫁頻繁, 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共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泉州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

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 據說, 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 清明吃潤餅, 不僅是泉州獨有的, 廈門人也喜好之。 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 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複一。 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 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 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 不過, 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 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 俗稱“潤餅”或“擦餅”, 食時鋪開餅皮, 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 制食皆簡單, 吃起來甜潤可口。 晉江的“潤餅菜”卻複雜許多, 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 擺了滿滿一桌的。 有這麼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

還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 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 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 一般人2卷足矣。

不過晉江的“潤餅菜”並不是最複雜的;論複雜, 應該是廈門為最。 晉江用的主料廈門都有, 此外還要加上筍、魚、油酥扁魚幹、油炒韭, 再蘸上芥辣、辣醬、甜醬, 這才叫地道的廈門“薄餅”。

醴酪與環餅

《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 即有疾風甚雨, 謂之寒食。 禁火三日, 造餳大麥粥’。 《鄴中記》也說:‘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種以麥芽糖調製的杏仁麥粥。 一直到隋唐時, 都還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 另外,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的食品─環餅。

‘環餅, 一名寒具, 以蜜調水溲面’。 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 味道極為脆美, 相當近似現在的點心。

棗錮飛燕

宋朝的清明節, 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 人家也自製一種燕子形的麵食, 稱為‘棗錮飛燕’, 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明朝人還會留下一部分的棗錮飛燕, 到了立夏, 用油煎給家中的孩童吃, 據說吃了以後, 可以不蛀夏。

青精飯

陳元靚(約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零陵總記》記載了另一種寒食節食品‘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 臨水生者尤茂。 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 色青而有光, 食之資陽氣。 謂之楊桐飯, 道家謂之青精飯, 石饑飯。 ’寒食清明染青飯的習俗似乎在南方較為流行。 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後,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後,杭州人)的《七修類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節時吃的‘青白團子’。這種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蘢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後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