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疾病

電腦依賴症 讓脖子老化

躺在床上用電腦, 半小時就該“挪窩”

專家:頸椎病的急速年輕化與青年人的不良工作習慣有關, 尤其是“電腦依賴症”危害不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 人們的骨頭越來越“脆弱”, 提前“老化”現象屢見不鮮。

記者從日前在廣州舉行的全國首屆脊柱、人工關節新技術高級研討會上獲悉, 目前我國頸椎腰椎病變、骨關節炎、脊柱側彎發病率逐年走高, 但在治療方面存在醫療擴大化、過度治療等問題。

與此同時, 市民普遍缺乏脊柱保健意識, 對如何避免頸椎腰椎疾病有諸多認識誤區, 例如, 如今流行於“宅男”、“宅女”一族的床上電腦桌以及成人“背帶”,

其實並不能保證脊柱100%不出問題。

專家:萬病之源起於頸椎

問題一 脊柱側彎治療不宜擴大化

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昌耘冰博士指出, 目前我國脊柱疾病尤其是脊柱側彎治療領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主要是手術尺度控制過松, 融合方式不合理, 適應症氾濫, “有些醫院對不到40歲原本可做保守治療的患者, 也進行手術治療。 ”昌耘冰指出, 這種醫療擴大化、過度治療對病人不利。 通常, 在X光照片上脊柱側凸度小於20°的輕度患者, 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形體鍛煉以矯正姿勢和減輕畸形, 一般無須做手術。 而彎曲角度在20°~30°左右屬於交接情況, 除非是側彎基本固定的年長患者可以先做手術, 通常還是主張先做支具矯形的保守治療, 定期隨診觀察, 只有在側凸角度進展加快的情況下才考慮手術治療。

問題二 年輕患者不宜採用脊柱內固定

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鄭秋堅指出, 目前骨科領域最前沿的治療熱點,

主要是重度脊柱側凸畸形矯正、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技術、脊柱非融合技術和微創髖、膝關節置換、關節鏡技術等新技術的運用, 其中脊柱疾病手術向減少創傷方向發展, 成為治療新趨勢。

鄭秋堅介紹, 以前, 椎間盤突出從開刀治療刀口10多釐米, 術後病人要躺兩三個月。 如今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許多醫院已採用微創手術, 刀口只有幾釐米, 患者術後只需要休息一周左右。 有些患者還可採取穿刺法治療, 無須開刀。 但他強調, 穿刺法有明確的適應症, 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 “病情相對簡單、病變程度輕, 患者年輕且未合併椎管狹窄, 可以考慮採用穿刺法。 ”

對年輕患者來說, 如今骨科學界提倡採取非融合技術,

即手術用特殊器械固定椎節。 “以前強調手術採取脊柱內固定的方式, 但這種手術會導致臨近的椎節出問題, 對年輕人影響很大。 ”鄭秋堅說, 非融合技術的優勢在於能夠阻止相鄰椎節融合。

據瞭解, 非融合技術在歐美已經開展十幾年, 國內則剛剛引進, 這幾年京穗滬三地大醫院陸續開展。 目前省醫已採用非融合技術廣泛開展人工椎間盤置換等各類手術, 尤其是對頸椎、腰椎固定的效果最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