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耳屎”有護耳作用莫亂掏

人們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 潛意識上, 是把它當成了人體的廢棄物。 其實, 耳屎還有個學名叫耵聹, 它對耳朵有保護作用。

人體外耳道的長度大約有2.5cm~3cm, 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 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並無耳屎佔據。 耳屎呈酸性, 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環境, 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 抵禦外部的細菌侵襲。 “頻繁掏耳朵, 將耳屎一掏而盡, 等於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線, 任由細菌侵入耳道和鼓膜, 會引起慢性炎症, 出現耳朵疼痛、流膿的症狀, 嚴重的甚至會聽力下降。 ”

耳朵是人體很敏感的部位,

每個人耳道的深淺都各不相同, 任由一個不瞭解你身體的人來掏, 一不小心, 棉簽就傷到了耳道旁的皮膚, 甚至傷到鼓膜。 如果用來掏耳朵的棉簽不乾淨, 上面沾有細菌, 耳朵的健康就更難保證了。

其實, 在正常情況下, 即使不掏, 耳屎自己也會掉出來。 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移向耳道口, 累積到一定程度, 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 它就會不斷脫落排出耳朵外面, 因此根本不用擔心堵塞耳道。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潔功能。 一味去掏, 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讓耳屎出不來了。 ”因為用棉簽掏耳朵, 有可能不僅掏不出耳屎, 還會將它們往裡推, 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 一旦洗頭、洗澡時耳朵不小心進了水, 耳屎吸水膨脹, 酸性的耳屎會腐蝕耳道深度的皮膚,

引發炎症。

而且, 經常掏耳朵還會引起耳屎的分泌異常, 耳屎可能越長越多, 新分泌的耳屎會由原本的片狀變為碎屑狀, 從而降低保護耳朵的能力。 所以, 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 洗頭洗澡時濕了耳朵, 最多只能用棉簽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 假如出現耳屎堵住耳道的情況, 可以上醫院處理。 耳鼻喉科醫生會在額鏡直視的情況下, 用專業的鑷子將耳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