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冠心病患者應該如何有效的治療呢?

(1) 心血瘀阻:[症狀] 胸部刺痛, 固定不移, 入夜更甚, 時或心悸不寧, 舌質紫暗, 脈象沉澀。 [治法] 活血化瘀, 通絡止痛。 [方藥] 以血府逐瘀湯 加減。 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等均為活血祛瘀之品, 柴胡疏肝, 枳殼理氣, 一升一降, 調整氣機。 取氣為血帥, 氣行則血行之意。 若胸痛甚者, 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 若血瘀輕者, 則可改用丹參飲為治。 方中丹參活血化瘀, 能治血瘀作痛;檀香溫中理氣, 兼治心腹諸痛;砂仁溫胃暢中, 能疏散胸中鬱悶。 三藥相伍配用, 能活血化瘀, 理氣止痛。

(2) 痰濁窒塞:[症狀] 胸悶如窒而痛,

或痛引肩背, 氣短喘促, 肢體沉重, 形體肥胖, 痰多, 苔濁膩, 脈滑。 [治法] 通陽泄濁, 豁痰開結。 [方藥] 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 方中栝蔞開胸中痰結;半夏化痰降逆; 薤白辛溫通陽、豁痰下氣;本方如再加入乾薑、陳皮、白蔻仁等以通陽豁痰、溫中理氣, 則效果更佳。

臨證時, 痰濁與血瘀往往同時並見, 因此, 通陽豁痰和活血化痰法亦經常並用, 但必須根據兩者的偏盛而有所側重。

(3) 陰寒凝滯:[症狀] 胸痛徹背, 感寒痛甚, 胸悶氣短, 心悸, 重則喘息, 不能平臥, 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 舌苔白, 脈沉細。 [治法] 辛溫通陽, 開痹散寒。 [方藥] 栝蔞薤白白酒湯加枳實、桂枝、附子、丹參、檀香。 方中桂枝, 附子、薤白辛溫通陽、開痹散寒;栝蔞、枳實化痰散結, 泄滿降逆;檀香理氣溫中;丹參活血通絡。

若痰濕內盛, 胸痛伴有咳唾痰涎, 可加生薑、橘皮、茯苓, 杏仁等以行氣化痰, 若症見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痛劇而無休止, 身寒肢冷, 喘息不得臥, 脈象沉緊, 此為陰寒極盛, 胸痹之重證, 宜用烏頭赤石脂丸和蘇合香丸以芳香溫通而止疼痛。 方中蜀椒、乾薑溫中散寒, 附子、烏頭以治心痛厥逆, 赤石脂和蘇合香丸同用以開胸止痛。 臨床附子與烏頭同用者較少, 故可去烏頭加肉桂其效更佳, 冠心蘇合丸即從蘇合香丸化裁而來。

(4) 心腎陰虛[症狀] 胸悶且痛, 心悸盜汗, 心煩不寐, 腰痠膝軟, 耳鳴, 頭暈, 舌紅或有紫斑, 脈細帶數或見細澀。 [治法] 滋陰益腎, 養心安神。 [方藥]左歸飲加減, 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陰益腎;淮山藥、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

若心陰虧虛而見心悸、盜汗、心煩不寐者, 可加麥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等以養心安神, 麥冬可以重用。 若胸悶且痛者, 可加當歸、丹參、川芎、郁金等以養血通絡。 若陰虛陽亢而見頭暈目眩, 舌麻肢麻, 面部烘熱者, 可酌加制首烏、女貞子、鉤藤、生石決、生牡蠣、鱉甲等以滋陰潛陽。

(5) 氣陰兩虛[症狀] 胸悶隱痛;時作時止, 心悸氣短, 倦怠懶言, 面色少華, 頭暈目眩, 遇勞則甚, 舌偏紅或有齒印脈軟弱無力, 或結代。

[證候分析] 胸痹日久, 氣陰兩虛, 氣虛則無以行血, 陰虛則脈絡不利, 均可使血行不暢, 氣血痰滯, 故見胸悶隱痛, 時作時止。 心脈失養、故見心悸。 氣虛故見短氣、倦怠懶言, 面色少華。 陰虛陽亢故見頭暈目眩。 虛不耐勞,

故遇勞則甚。 舌偏紅或有齒印, 脈細弱無力, 或結代, 均為氣陰兩虛之征。 [治法] 益氣養陰, 活血通絡。 [方藥] 生脈散合人參養營湯加減。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 健脾益氣, 以助生化氣血之源;麥冬、地黃、當歸、白芍, 滋養陰血;遠志、五味子, 養心安神。 若胸悶胸痛, 可加丹參、參三七、益母草、郁金、五靈脂等以活血通絡。 若脈結代, 為氣虛血少, 血不養心所致, 可合炙甘草湯以益氣養血, 滋陰複脈。

(6) 陽氣虛衰:[症狀]胸悶氣短, 甚則胸痛徹背, 心悸, 汗出, 畏寒, 肢冷, 腰痠乏力, 面色蒼白, 唇甲淡白或青紫, 舌淡白或紫暗, 脈沉細或沉微欲絕。 [方藥]參附湯合右歸飲加減。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桂溫壯真陽, 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補益腎精。 若見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

脈沉微欲絕者, 乃心陽欲脫之危候, 可重用紅參(或別直參)、附子並加用龍骨、牡蠣, 以回陽救逆固脫。 若陽損及陰, 陰陽兩虛者, 可再加麥冬、五味子, 以溫陽滋陰並用。 若腎陽虛衰, 不能制水, 水氣淩心, 症見心悸、喘促, 不能平臥, 小便短少, 肢體浮腫者可用真武湯加漢防己、豬苓、車前子, 以溫陽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