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消化道出血病因和治療方法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有很多種情況的。 我們都知道人體消化道是從頭到尾的, 比較長。 而人體消化道根據在人身體的部位可以分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 醫學上講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症候群。 消化道出血會導致人體正常的消化代謝的, 而且還會有疼痛感。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 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瘺。

(2)直腸疾病潰瘍性直腸炎、腫瘤(息肉)、類癌、鄰近惡性腫瘤或膿腫侵入直腸、感染(細菌性、結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蟲)、缺血等。

(3)結腸疾病感染(細菌性、結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潰瘍性結腸炎、憩室、腫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腸套疊等。

(4)小腸疾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憩室炎或潰瘍、腸套疊、腫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治療:

根據原發疾病不同、出血量及速度不同, 治療原則各異。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對症治療慢性、小量出血主要是針對原發疾病(病因)治療。 急性大量出血時應該臥床休息、禁食;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保持靜脈通路並測定中心靜脈壓。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 避免嘔血時引起窒息。 並針對原發疾病採取相應的治療。

(2)補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時, 應迅速靜脈輸液, 維持血容量, 防止血壓下降;血紅蛋白低於6g/dl, 收縮血壓低於12kPa(90mmHg)時, 應考慮輸血。 要避免輸血、輸液量過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腫或誘發再次出血。

(3)內鏡治療結腸鏡、小腸鏡下止血作用有限, 不適用急性大出血, 尤其對彌漫性腸道病變作用不大。 具體方法有:氬離子凝固止血(APC)、電凝止血(包括單極或多極電凝)、冷凍止血、熱探頭止血以及對出血病灶噴灑腎上腺素、凝血酶、立止血等藥物止血。 對憩室所致的出血不宜採用APC、電凝等止血方法, 以免導致腸穿孔。

(4)微創介入治療在選擇性血管造影顯示出血部位後, 可經導管進行止血治療。 大部分病例可達到止血目的, 雖其中部分病例在住院期間會再次發生出血, 但其間改善了病人的全身情況, 為擇期手術治療創造了良好條件。 值得指出的是, 腸道缺血性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

當屬禁忌。 一般來說,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在動脈置管後不主張採用栓塞止血方法, 原因是栓塞近端血管容易引起腸管的缺血壞死, 尤其是結腸。

(5)手術治療在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確的情況下, 不主張盲目行剖腹探查, 若有下列情況時可考慮剖腹探查術:①活動性大出血並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 不允許做動脈造影或其他檢查;②上述檢查未發現出血部位, 但出血仍在持續;③反復類似的嚴重出血。 術中應全面仔細探查, 必要時採用經肛門和(或)經腸造口導入術中內鏡檢查。 由內鏡專科醫生進行, 手術醫生協助導引進鏡、並可轉動腸管, 展平黏膜皺襞, 使內鏡醫生獲得清晰視野, 有利於發現小而隱蔽的出血病灶。

同時, 手術醫生通過內鏡透照, 有時亦可從漿膜面發現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