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中醫應該如何治療便秘

便秘是個極常見的病證, 可是中醫治療便秘卻寓有豐富的內容。

諸病之愈 貴在一通

中醫認為, 通瀉大便並非單純的對證療法。 有許多疾病往往在病理上直接或間接地與大便秘結有關, 治療時投以通瀉藥, 名為通便, 實質上是促使病邪(燥、火等)排出體外, 真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例如, 滿嘴口舌潰瘍, 或牙齦腫痛蘊膿, 累用清火消炎藥亦難以收效, 倘正確辨證, 抓住口苦, 口臭, 便秘, 苔黃膩, 脈滑等特徵, 診斷為心胃火炎、胃腸積熱上蒸。 處方以黃連、黃芩、山梔、連翹、薄荷、竹葉、生甘草等清泄心胃之火, 配大黃、芒硝瀉胃腸積熱由大便而泄,

常獲良效。 又如高血壓頭劇痛, 伴面紅目赤、心煩失眠、情志暴躁易怒, 大便秘結, 苔黃膩, 舌質紅, 脈弦有力。 按辨證乃屬肝火上亢, 大腸蘊熱。 治以龍膽草、黃芩、山梔清肝瀉火, 大黃、芒硝、蘆薈瀉熱通便。 藥後不僅頭痛等證緩解, 血壓亦隨之趨於正常。 再如急性眼結膜炎, 目虛腫痛, 伴有頭痛、便秘, 亦可用瀉肝降火, 瀉熱通便法而獲卓效。 總之, 凡頭、目、口、舌諸火熱證, 瀉熱通便而導熱下行, 確有釜底抽薪之妙。

外感熱病, 病人體溫達40℃左右, 面赤氣粗, 口渴引飲, 神志昏糊, 甚至譫妄、驚厥, 兼有燥便內結, 腹部梗滿;苔焦黃起芒刺, 舌質紅, 脈滑數有力。 據《傷寒論》理論, 此屬陽明腑實證。 治療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樸, 以急下腸中燥熱結滯。

瀉下之後, 高熱顯退, 神志亦清。 此法用於腦震盪神志昏迷、病毒性腦炎、中毒性休克等病, 常能力挽狂瀾, 化險為夷。 另有肺熱咳嗽、氣喘、咯痰黃黏, 兼腹脹便秘, 舌紅苔黃, 脈滑者, 常根據肺移熱於大腸的理論, 予以石膏、黃芩、山梔、桑皮、地骨皮、葶藶子、竹瀝、半夏等清肺化痰藥, 加入大黃、枳實、厚樸等行氣通腸之品, 可助其肺氣肅降而咳喘得止, 療效倍增。 類似病例, 不勝枚舉。

巧妙配伍 相得益彰

中醫應用通瀉藥, 既不輕易妄投, 用之也十分講究。 拿通瀉要藥大黃來說, 其炮製、劑量、配伍之異, 效用截然不同。 生用、劑量重, 煎時後下, 或沸水浸泡沖服, 攻下之力峻猛;經過酒制, 或少量用之, 則性緩而潤腸。 單味大黃, 有時用之也未必能瀉,

倘配芒硝, 則有瀉實潤燥之功;得枳實、厚樸, 則收行氣瀉實之效。 即使大黃、厚樸、枳實三味相合, 各自用量的偏重、方義、效用也不同。 重用大黃, 方曰“小承氣湯”, 主要攻下腸中實熱氣滯, 腹部脹滿之便秘;重用厚樸, 名為“厚朴三物湯”, 著重治實熱內積, 氣閉腹痛;重用厚樸、大黃, 喚做“厚朴大黃湯”, 以咳喘、痰飲壅盛兼有腹脹, 便秘為其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