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健身氣功五禽戲

五禽戲是一種中國傳統健身方法, 由五種模仿動物的動作組成。 五禽戲又稱“五禽操”、“五禽氣功”、“百步汗戲”等。 據說由東漢醫學家華佗創制。 禽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 其健身效果被歷代養生家稱讚, 據傳華佗的徒弟吳普因長年習練此法而達到百歲高齡。 1982年6月28日, 中國衛生部、教育部和當時的國家体委發出通知, 把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 2003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後的五禽戲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

五禽戲有哪些動作要領

兩腿微屈, 兩掌成“鳥翅”合於腹前, 掌心相對。

動作一:右腿伸直獨立, 左腿屈膝提起, 小腿自然下垂, 腳尖朝下。 同時, 兩掌成展翅狀在體側平舉向上, 稍高於肩, 掌心向下。

動作二:左腳下落在右腳旁, 腳尖著地, 兩腿微屈。

第五戲 鳥 戲

第十式 鳥 飛

接上式兩腿微屈, 兩掌成“鳥翅”合於腹, 掌心相對;目視前下方。

動作:右腿伸直獨立, 左腿屈膝提起, 小腿自然下垂, 腳尖朝下;同時, 兩掌成展翅狀在體側平舉向上, 稍高於肩, 掌心向下;目視前方。

動作二:左腳下落在右腳旁, 腳尖著地, 兩腿微屈;同時, 兩掌合於腹前, 掌心相對;目視前下方。

動作三:右腿伸直獨立, 左腿屈膝提起, 小腿自然下垂, 腳尖朝下;同時,

兩掌經體側, 向上舉至頭頂上方, 掌背相對, 指尖向上;目視前方。

動作四:左腳下落在右腳旁, 全腳掌著地, 兩腿微屈;同時, 兩掌合於腹前, 掌心相對;目視前下方。

動作五至八:同動作一至四, 惟左右相反。

重複一至八動1遍後, 兩掌向身體側前方舉起, 與胸同高, 掌心向上;目視前方。 屈肘, 兩掌內合下按, 兩手自然垂於體側;目視前方。

而《易經》把腎歸水, 心歸為火, 心腎相交, 即水火相交, 表示身體正常、健康;“青龍探爪勢”, 通過兩肋交替鬆緊開合, 可達到疏肝理氣, 調暢情志的功效;

“臥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 通過左右虎撲之勢、打躬屈展之勢、左右掉尾之勢, 強化任、督二脈, 統領全身陰陽經之氣, 使全身經氣發動, 氣脈得以調和, 同時可以調和手足之氣,

改善腰腿功能。

由此不難看出, 健身氣功。 易筋經對緩解習練者特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有著明顯效果。 如有的人患有高血脂、脂肪肝, 這是由於供血不足和回血不平衡造成的, 經過調肝通絡, 使肝循環系統恢復正常流速和流量, 人體可產生回歸性和排異性, 使血管壁附 著物脫落, 血液迴圈正常, 血液暢通無阻, 病症會自然消失。

也有的人腰酸腿痛、肋脹胸滿、眼睛乾澀、心煩意亂, 這些都屬於肝腎兩虛, 經健腎平肝調理和四肢的伸展運動, 疏通經絡, 解瘀活血, 病症自然緩解。

還有的人頭痛頭暈、失眠多夢、耳嗚、健忘、尿頻尿急、消化不良、骨關節痛等, 儘管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但只要堅持調理, 使五臟趨於平衡,

症狀都會有明顯緩解和改善。

總之, 人體病症的根源離不開心、肝、脾、肺、腎五大循環系統的範疇, 只要調整失衡的五臟, 人自身的機能就可以驅除疾病, 有效利用人體細胞新, 從而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通過兩年多的習練, 我對建立在祖國傳統文化和生理學理論基礎上的健身氣功.易筋經的認識, 已經從無到有, 從淺識到信服。

而《易經》把腎歸水, 心歸為火, 心腎相交, 即水火相交, 表示身體正常、健康;“青龍探爪勢”, 通過兩肋交替鬆緊開合, 可達到疏肝理氣, 調暢情志的功效;

“臥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 通過左右虎撲之勢、打躬屈展之勢、左右掉尾之勢, 強化任、督二脈, 統領全身陰陽經之氣, 使全身經氣發動, 氣脈得以調和, 同時可以調和手足之氣,

改善腰腿功能。

由此不難看出, 健身氣功。 易筋經對緩解習練者特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有著明顯效果。 如有的人患有高血脂、脂肪肝, 這是由於供血不足和回血不平衡造成的, 經過調肝通絡, 使肝循環系統恢復正常流速和流量, 人體可產生回歸性和排異性, 使血管壁附 著物脫落, 血液迴圈正常, 血液暢通無阻, 病症會自然消失。

也有的人腰酸腿痛、肋脹胸滿、眼睛乾澀、心煩意亂, 這些都屬於肝腎兩虛, 經健腎平肝調理和四肢的伸展運動, 疏通經絡, 解瘀活血, 病症自然緩解。

還有的人頭痛頭暈、失眠多夢、耳嗚、健忘、尿頻尿急、消化不良、骨關節痛等, 儘管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但只要堅持調理, 使五臟趨於平衡,

症狀都會有明顯緩解和改善。

總之, 人體病症的根源離不開心、肝、脾、肺、腎五大循環系統的範疇, 只要調整失衡的五臟, 人自身的機能就可以驅除疾病, 有效利用人體細胞新, 從而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通過兩年多的習練, 我對建立在祖國傳統文化和生理學理論基礎上的健身氣功.易筋經的認識, 已經從無到有, 從淺識到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