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誤區

生氣一小時累過加班六小時

科學試驗證明, 當人樂觀愉快時, 人體通過生化過程使血液中增加有利於健康的化學物質, 如激素、酶和乙醯膽鹼等, 起著調節血液流量與興奮神經細胞的作用, 使人體處於良好的機能狀態。 而當人的情緒有所波動、產生消極悲傷情感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時, 就會造成生理機能失調, 導致疾病的發生。

醫學專家根據大量的病歷分析證明, 消極惡劣的情緒會引起心理矛盾, 造成心理及體力的過度消耗, 導致免疫能力下降, 從而使各種疾病甚至癌症發生。 精神上長期處於憂鬱狀態會導致胃腸系統的疾病,

因為情緒抑鬱會使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制, 進而引起食欲的減退, 甚至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和器質性的損傷。 具體地說, 1小時生氣造成的體力與精神的消耗, 相當於3天中一共加班6小時以上的消耗, 盛怒有時還能使人暴亡。

浮躁的人常為一點點小事而生氣, 其實生氣是一個人對自己施的一種酷刑, 這種酷刑使自己越來越快地衰老, 嚴重地損害了自己的健康, 生氣也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發生。 人生雖然短暫卻是美好的, 我們實在不該成為扼殺自己人生的劊子手。

你是不是經常因為某些事而生氣?我想多半答案是肯定的。 這世上我們很難找出一個沒有生過氣的人, 我們卻能極其容易找到一個為了一點小事而心懷怨氣的人。

有一天, 我在朋友的心理診所幫忙, 來了一位年輕的小夥子, 我能感覺到他一身怒氣, 並且他很浮躁, 事實證明我的直覺是對的。 他告訴我, 在家裡, 妻子老是惹他生氣, 在單位裡, 同事老是惹他生氣……最後他說, 他快被氣死了。 我用十分鐘靜靜地聽他講完了他的種種遭遇後說:“你的實際年齡不到30歲, 但是你看起來卻有30多歲, 而且你的身體狀況很糟糕, 我說的對嗎?”他很驚訝地點了點頭。 我繼續對他說:“一個人經常生氣就會變成這樣。 事實上, 別人並不是有意惹你生氣的, 而且, 你應該試著去寬容別人。 ”

有些人往往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便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結果非但不利於解決問題, 反而會傷了感情。

與此同時, 生氣產生的不良情緒還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 正如德國學者康得所言: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中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生氣有損健康。 《黃帝內經》也明言告誡:“怒傷肝。 ”肝在生理功能上的作用舉足輕重, 不僅能分泌膽汁, 調節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 而且有解毒造血和凝血的作用。 從這裡可以看出, 生氣對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一位美國科學家發現, 把人呼出的氣體伸入一種液體, 平靜時液體無明顯變化, 傷心時則會產生白色沉澱, 而生氣時液體會變得渾濁不清。 一個人如果生五分鐘的氣不亞於兩公里長跑所消耗的體能。 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 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

而是被氣死的, 由此可見生氣對我們的危害。

人在生氣時, 大腦神經高度興奮, 引起皮膚的神經末梢緊張, 毛細血管收縮, 血流緩慢與阻滯造成氧氣對皮膚的供應減少, 皮膚便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紫色。 經常發脾氣, 膚色就容易變深、甚至發黑。 同時由於生氣所致毛細血管收縮或痙攣, 可造成皮膚毛細血管迴圈障礙, 輸送至皮膚的各種營養物缺少, 於是皮膚逐漸乾燥、萎縮、起皺、疏鬆、枯黃、失澤、甚至死亡。 此外還有的細胞容易變性, 會引起色素沉澱、黃褐斑、雀斑、痣等, 尤其是老年人更為突出。

生氣時由於心情不能平靜, 難以入睡, 致使神志恍惚, 無精打采。 生氣之極, 可使大腦思維突破常規活動, 往往做出魯莽或過激舉動, 導致打架鬥毆,

甚至殺人, 很多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有時生氣導致的反常行為會形成對大腦中樞的惡劣刺激, 氣血上沖, 往往導致腦溢血。

既然生氣有損健康並容易引發悲劇, 人們就應該學會控制自己, 儘量做到不生氣。 碰上了讓自己生氣的事, 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上了特令人氣憤的事, 也要“戒”字當先, 戒除惱怒。 當然, 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的事情, 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 古人把“責己嚴, 待人寬”, “溫、良、恭、儉、讓”, 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 對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遇事冷靜、待人寬厚並能適當克制自己的情緒, 這不僅能夠阻止自己生氣, 實際上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

就要心胸開闊, 寬宏大量, 不要對一些細枝末葉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 其實, 退一步並非意味著懦弱, 反倒是化解矛盾的良策, 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 換得雲消霧散、海闊天空。 還要善於控制和調理自己的情緒, 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 萬萬不可認為生氣是正直、坦率、豪放性格的表現。 動輒生氣、發火, 則是於人無益、對己無利, 既傷害了別人, 也在懲罰自己, 實在不划算。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你可以試著用以下方法防止自己生氣:

1. 發生不順心的事, 遇到誤解後, 採用心理放鬆的方式, 對自己說“沒有必要為小事一樁而生氣”。

2. 當你發怒時, 提醒自己, 人人都有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事的權利。

3. 每當要動怒時, 花幾分鐘想想你的感覺和對方的感覺。

4. 請你信賴的人幫助你,讓他們每當看見你動怒時,便提醒你。

5. 學會說“沒關係”。設想以前發怒之事,生氣的確是在做一件傻事。

6. 當你不生氣時,同那些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心,互相指出容易引起動怒的言行。

7. 試試推遲動怒的時間,每一次比上一次多推遲幾秒,久而久之,可自我控制。

8. 提醒自己“生活愉快勝過金錢富有”,發怒划不來。

9. 要自愛,提醒自己即使別人做的事情如何不好,發怒首先傷害自己的身體。

最後,讓我們來讀一個故事,並且我們應該記住這個故事。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裡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

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點綴寺廟,愉悅性情,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禪師之所以能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並不計較蘭花的得失,也就是說,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

花幾分鐘想想你的感覺和對方的感覺。

4. 請你信賴的人幫助你,讓他們每當看見你動怒時,便提醒你。

5. 學會說“沒關係”。設想以前發怒之事,生氣的確是在做一件傻事。

6. 當你不生氣時,同那些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心,互相指出容易引起動怒的言行。

7. 試試推遲動怒的時間,每一次比上一次多推遲幾秒,久而久之,可自我控制。

8. 提醒自己“生活愉快勝過金錢富有”,發怒划不來。

9. 要自愛,提醒自己即使別人做的事情如何不好,發怒首先傷害自己的身體。

最後,讓我們來讀一個故事,並且我們應該記住這個故事。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裡的蘭花。

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

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點綴寺廟,愉悅性情,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禪師之所以能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並不計較蘭花的得失,也就是說,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