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養生保健之古代振動療法

在我國古代振動療法被廣泛運用于養生保健。 如古人常用的“叩齒”動作, 就屬於振法, 牙齒有節律地振動能使牙齦中的血管擴張, 牙床局部血液迴圈得到改善, 從而達到固齒的效果。

在我國古代振動療法被廣泛運用于養生保健。 如古人常用的“叩齒”動作, 就屬於振法, 牙齒有節律地振動能使牙齦中的血管擴張, 牙床局部血液迴圈得到改善, 從而達到固齒的效果。 又如我國古老的“捶背”保健法,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手足怕冷的人, 可以從上至下捶打, 打熱便休。 ”捶背是用空拳、掌根或掌側有節奏地拍打或叩擊背部,

能“行氣活血, 疏通經絡”。 可見捶背是一種十分有益於健康的“振動療法”。

養生保健專家指出振法即是指以手指、手掌或掌根為著力點, 在穴位或治療部位有節律地振動。 振法應用方式很多, 可以治療眾多疾病。

①掌振肚臍治療便秘、腹瀉, 當皮膚熱感增加, 腸鳴音增多, 有氣流向下腹部流動時效果更加明顯。

②以手掌振動肚臍及關元穴(臍下三寸), 可提高肝臟、胰臟對血糖的調節功能。

③以兩手掌同時著力于腰部並振動, 可減輕神經根的壓迫, 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腰痛症狀。 一般每次10分鐘, 每日1次。

④以食指振動頭頂百會穴, 能有效加強受損腦組織的電生理活動, 改善腦部的血液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