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醫氣功:三調合一是精髓

調身、調息、調心是中醫氣功鍛煉的三大要素, 簡稱“三調”。 其中, “調身”指的是對身體姿勢、動作的調節;“調息”指的是對呼吸的調節, 呼吸快慢、氣息深淺、呼氣或吸氣時配合發出某種聲音等, 都屬於調息的範疇;“調心”是指對思維意識活動的調節, 使我們的思維意識進入到一種特定的狀態。 在進行氣功鍛煉時, 需要練功者在分別熟練地掌握三調操作的基礎上, 進一步實現三調的融合(即三調合一)。

三調分練是基礎

三調在生活都可以看到, 很多方面我們早已司空見慣, 甚至習慣成自然了, 但仔細品味起來,

對於三調的內容、方法、結果, 卻又很難說個究竟。 氣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 有目的的訓練, 進而較為熟練地掌握三調, 掌握學習氣功的基礎。 因為只有掌握了三調的方便操作, 才有可能進入氣功狀態——三調合一。

調身 調身在生活中最為常見, 走路、跑步、打球無不是調身的過程。 中醫氣功中即使是站樁, 看似站在那裡不動, 但要做到沉肩、垂肘、松腰、沉胯、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也都屬於調身的範疇。 為了便於理解, 中醫氣功大致將調身的內容分為外在調控和內在調控兩大部分。 前者重點強調的是對肢體運動位置、方向、速度的調控, 如練習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時, 兩臂上托, 動作明顯, 幅度較大, 就屬於此類操作;後者更側重於肢體內在感覺、關係的調控,

如同樣是練習“雙手托天理三焦”, 內在操作強調的是松腰沉胯, 舉到頭頂後兩臂夾緊, 這些動作幅度較小, 旁人不易看出。 這裡要說明的是, 外在操作與內在操作沒有嚴格的界限, 兩者相互滲透。 離開了外在操作, 甚至連基本動作都沒有掌握, 一味地強調內在操作, 常常會捨本逐末, 達不到鍛煉效果, 甚至出現“形不正則氣不順”的弊病;反過來, 忽視了內在操作, 一味地強調外在操作, 動作往往沒有韻味, 甚至變得生硬刻板, 鍛煉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更無法達到“氣到力到”等較高的要求。

調息 調息是人們經常忽視的一個方面, 因為呼吸運動有一個特別之處。 當人們有意識地控制它的時候, 呼吸的深度、速度、頻率都可以按照意識進行隨意調節,

當不再關注它的時候, 呼吸依然可以很順暢地進行。 一般對呼吸的調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呼吸形式的調節, 表現為按照練功的需要選擇呼吸適合的形式, 如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 二是對出入氣息的調控, 使之或強或弱、或粗或細以符合練功的需要。 這兩個方面互相關聯、相互作用, 呼吸形式的改變可以引導氣息出入的變化, 反之亦然。 “深、長、細、勻、輕”是其基本要求, 也就是要求將普通的自然呼吸變為頻率慢且均勻、氣息長、氣流細、聲音輕的狀態。 當然這是一般要求, 在某些特定功法中還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如停閉呼吸、發音呼吸等。 氣功鍛煉中補瀉作用的實現、內氣運行方向的把握,
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調息。

調心 調心常常是三調中最難操作的一項, 其意義在於改變日常意識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進入氣功境界所需要的意識狀態。 調心的內容包括意念調控和境界調控兩個方面。 前者主要是根據練功需要選擇意識的內容, 是有意的、主動性操作, 如練五禽戲虎撲時, 盡力模仿老虎撲食的心理過程。 後者偏重於對意識狀態整體的把握, 是無意的、伴隨性操作, 如模仿老虎撲食的心理時要似有似無, 輕鬆自然。 二者的相互關係是:穩定的意念調控有助於形成境界, 而特定的境界往往會產生與其相應的意念。 意念調控中最普遍的是意守、存想和入靜;境界調控是練功中對整體意識狀態即意識境界的把握過程。

這類操作大都是伴隨性的, 不是主動引導的過程, 而是順其自然的過程, 如水到渠成。

三調合一成氣功

生活中三調都很常見, 但往往是單獨出現, 或者兩兩在一起, 很難把三者融合起來。 就如走路的時候我們可能在想心事, 呼吸的頻率與步伐未必一致。 往往手上吹氣的時候, 可能身體是靜止的, 缺少動作, 意識可能也只是集中在疼痛的手指上。 聽舒緩音樂的時候靜靜地坐著, 甚至躺著不動, 呼吸也都任其自然。

練習氣功要求把三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這就是三調合一。 三調合一的特點是三調都存在, 卻又難分彼此。 因為三調合一之後, 它們已經合為了新的境界, 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任何一點細微的改變便都會引起整個境界的改變。 所以, 即使把三調同時做, 如果沒有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那也是三調分離, 不能算是三調合一。 因此, 三調合一是氣功修煉與一般體育鍛煉的根本區別。 就拿走路來說, 我們試著調整步伐, 使其均勻穩健, 同時儘量保持均勻柔和的呼吸, 同時集中精力, 把意識專注在走路的過程中, 這就是三調同時操作, 但是很多人會顧此失彼, 難以協調, 甚至成了邯鄲學步。 而練功多年, 進入三調合一狀態的人, 每一次舉手投足都是從容和諧的。

為什麼練氣功一定要三調合一的境界呢?這是因為, 氣功修煉的目的是內在的, 是調動和平衡體內能量的運行, 即中醫所說的促進內在氣機運行, 達到氣機運行的陰平陽秘。人體完成內在操作目的與外在操作目的方式有所不同。外在操作目的都在主體之外,打籃球的目的是把球投到籃中,跑步的目的是達到終點。氣功修煉則不同,其目的就是協調體內氣血陰陽的平衡。三調中的每一調都與體內的能量運行直接相關,每一調的操作的目的都直接調節體內能量運行的狀態。例如,姿勢可影響能量運行的路線,呼吸可影響能量運行的動力,意念可影響能量運行的方向。要使體內的能量運行平衡統一,三調本身必須平衡統一,也就是三調必須合一。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三調合一的境界呢?常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合併法,一種引申法。

合併法是將三調內容先分別操作,然後再逐步合而為一。以五禽戲為例,第一步,先把每一個動作做好,掌握要領,手型、步型都按符合要求,手腳的運行路線準確無誤,然後反復練習,達到純熟的程度。第二步,再學習呼吸方法,從生活中的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練功要求的呼吸狀態:均勻、柔和、緩慢、深長。然後把調身與調息融合起來,在做動作的時候也能夠做到呼吸均勻、柔和、緩慢。第三步,再學習調心方法,試圖去模仿五種動物的心理狀態,找到感覺後,堅持練習,逐漸地能夠自由的進入這些動物的意境。這時我們可以試著同時來做調身、調息、調心,在練鳥戲的時候,同時關注三調,使得兩臂擺動與呼吸協調起來,並逐步進入仙鶴在天空自由自在飛翔的意境之中,這時三調已經可以同時操作了,在堅持練習,使三調能夠完全的糅合在一起,就進入了三調合一的狀態。

引申法是將三調中的任何一調操作至極致而引導出三調合一境界的方法。以五禽戲鳥戲為例,從調身入手,模仿仙鶴飛翔的動作,等到動作十分熟練了,繼續練習,精益求精,繼續模仿仙鶴翅膀伸展的神態、節奏、韻味。漸漸地,隨著兩臂起落,呼吸會自然變得均勻、柔和、緩慢、深長,身體也會有一種飄浮在空中的感覺,這樣也就進入了三調合一的狀態。

由此可見,三調合一是氣功與其他健身方法的根本區別,也是健身氣功與醫學氣功的主要區別點。

達到氣機運行的陰平陽秘。人體完成內在操作目的與外在操作目的方式有所不同。外在操作目的都在主體之外,打籃球的目的是把球投到籃中,跑步的目的是達到終點。氣功修煉則不同,其目的就是協調體內氣血陰陽的平衡。三調中的每一調都與體內的能量運行直接相關,每一調的操作的目的都直接調節體內能量運行的狀態。例如,姿勢可影響能量運行的路線,呼吸可影響能量運行的動力,意念可影響能量運行的方向。要使體內的能量運行平衡統一,三調本身必須平衡統一,也就是三調必須合一。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三調合一的境界呢?常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合併法,一種引申法。

合併法是將三調內容先分別操作,然後再逐步合而為一。以五禽戲為例,第一步,先把每一個動作做好,掌握要領,手型、步型都按符合要求,手腳的運行路線準確無誤,然後反復練習,達到純熟的程度。第二步,再學習呼吸方法,從生活中的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練功要求的呼吸狀態:均勻、柔和、緩慢、深長。然後把調身與調息融合起來,在做動作的時候也能夠做到呼吸均勻、柔和、緩慢。第三步,再學習調心方法,試圖去模仿五種動物的心理狀態,找到感覺後,堅持練習,逐漸地能夠自由的進入這些動物的意境。這時我們可以試著同時來做調身、調息、調心,在練鳥戲的時候,同時關注三調,使得兩臂擺動與呼吸協調起來,並逐步進入仙鶴在天空自由自在飛翔的意境之中,這時三調已經可以同時操作了,在堅持練習,使三調能夠完全的糅合在一起,就進入了三調合一的狀態。

引申法是將三調中的任何一調操作至極致而引導出三調合一境界的方法。以五禽戲鳥戲為例,從調身入手,模仿仙鶴飛翔的動作,等到動作十分熟練了,繼續練習,精益求精,繼續模仿仙鶴翅膀伸展的神態、節奏、韻味。漸漸地,隨著兩臂起落,呼吸會自然變得均勻、柔和、緩慢、深長,身體也會有一種飄浮在空中的感覺,這樣也就進入了三調合一的狀態。

由此可見,三調合一是氣功與其他健身方法的根本區別,也是健身氣功與醫學氣功的主要區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