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健康生活還是慢著點

一位筆名叫莫言的人實踐了人生的“默言”, 在孤獨與沉寂中證實了人生可能的廣闊與深邃。 學會孤獨, 正是普遍浮躁、喧鬧、急功近利的當代人最最缺乏的。 正如莫言所坦言, 健康生活其實應該很簡單, 要“悠著點, 慢著點”。

莫言就是這麼享受著生活的:“一把紫砂壺, 二兩明前茶。 獨坐一鬥閣, 思緒到天涯”。 他在山東高密的家不過只有一百多平方米, 為了不影響一歲多的外孫女休息, 他將臥房搬到了屋頂小閣樓, 取名“一鬥閣”, 寫作睡覺都在這裡頭, 一方斗室非常狹窄, 莫言卻甘之如飴。

莫言也是這麼寫作的。

他是迄今仍堅持用手寫作的作家之一。 臺灣有學者稱這種寫作方式是“最後的恐龍”。 莫言自認為代表作的《生死疲勞》, 50萬字的初稿就是手寫的, 僅43天就一氣呵成。 但是他說, 小說的構思和素材積累卻經歷了幾十年沉寂的歲月。

曾是解放軍藝術學院默默無聞的學員莫言, 每天晚上等大家都睡了, 就搬來一張鐵腿小課桌, 獨自在水房裡, 頂著一個60瓦的燈泡寫小說。 驚動文壇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就產生於此。

這種生活態度源自于莫言的成長經歷。 小學5年級他因“文革”輟學回家務農, 因為家庭成分的原因, 少年莫言一直遭受著排斥、侮辱和傷害, 被饑餓、孤獨、恐懼所包圍。 慢慢地, 牛倌莫言享受到了孤寂的快樂。 他從牛背上仰望藍天、白雲、飛鳥,

俯看青草、螞蚱、螞蟻, 整個曠野裡只有他一個人。

他的文史啟蒙也非常簡單, 是一套5冊的《國學通史簡編》。 當時莫言家徒四壁, 這是他苦苦懇求母親, 求來了5元錢, 從急需用錢的鄰居手裡買的。 這套書被莫言從牛背上背到後來的部隊裡, 在孤寂與守望之中, 不知他拜讀、領略了多少遍。

莫言的靈魂一直走在“極少有人去的地方”。 他說自己能得獎是因為“對人性最純真的認識”。 獲獎前一個月, 他就將自己閉關, 手機每天只開5分鐘。 獲獎後, 他稱自己以後依然“要到沒有路的地方走走”。

正是這種孤獨與沉寂給了莫言生活的渾厚與自信。 2005年, 莫言帶著一個記者代表團赴日本北海道訪問, 備禮品時求名家的字未果且要價頗高,

從此將莫言逼上了書法之路, 他練就了用左手寫毛筆字的書法風格。

他13日在騰訊微博的微訪談中說:寫作過程就是一個快樂與痛苦交織的過程, 寫作既是腦力也是體力的很大消耗, 尤其是長篇小說, 所以作家首先還是應該有個健康的體魄。

他認為人的健康可以分為“身體、心理、靈魂”三個層次, 心理和靈魂的健康非常重要。

微訪談中, 他說:我的獲獎確實會有些短期效應, 但很快就會過去, 因為文學創作不是運動, 它是高度個體化的、個性化的勞動, 作家應該安靜地思考、工作, 任何熱鬧都是短暫的。

而與之相反的是, 現代社會就像是一片喧囂的海, 很多人都浮在上面, 大家都在拼命地往前刨, 根本靜不下來,

慢不下來, 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潛下深海, 享受著雖然孤獨、沉寂但卻更為廣闊、更為豐饒的空間和營養。

自稱“最喜歡吃土豆”的莫言在博客裡寫道:“如今, 食物的過剩使人們失去了吃的滋味, 但當人們身處沙漠中時, 就會明白水和食物比黃金鑽石更珍貴……人類對於財富、科技、權勢的貪欲, 也讓生活喪失了許多情趣, 並充滿了危機”, 生活應該很簡單, 要“悠著點, 慢著點”, 保持饑餓感, 也許人們就會對生活的感受更敏銳, 觸覺更鮮明。

莫言健康語錄

關於讀書:我最喜歡的書是《聊齋志異》, 我推薦《靜靜的頓河》。 現在的兒童讀物很多, 年齡段也不同。 我覺得還是父母先看看, 如果父母感到有趣, 就可以讓孩子看。

右腿抽筋:8月2日, 從地鐵站出來,

右腿突然抽筋, 因急著赴會, 瘸行半小時, 當晚腿腫, 疼痛難忍, 數日不消。 昨日找李大夫拔罐針灸, 始緩。 李大夫說:地鐵裡涼, 陽光下熱, 再加久站疲勞, 所以抽筋。 抽筋後, 應坐下, 用力翹腳趾, 然後用拇指輕推痙攣肌肉, 緩解後方可行走。 經驗教訓:抽筋萬勿疾走, 腳傷切忌跨欄。

愛情藥方:一女子因情感問題痛苦糾結, 請教於我。 為之開一藥方:新蒸饅頭一個, 紅燒肉一碗, 小米粥一盆。 每日三次, 連服十年, 如無效, 再服十年。 正是:癡情本是絕症, 神仙也沒藥方。 饅頭燒肉小米湯, 再加廿年時光。 神馬都是浮雲, 必須保證營養。 愛情是場持久戰, 牙好吃嘛都香。

摘自莫言實名認證的騰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