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老人養生須節制飲食警惕中風

中風是老年人的多發病, 許多老年人在養生中都需注意, 尤其是是當出現一些中風前兆時, 尤其要引起重視。 那中風在發病前往往會出現哪些預兆。 那麼如何能在第一時間準確地辨識中風的症兆呢­如何通過保健手段預防他的發生呢­小編就此為你整理了一下, 供大家參考:

1.哈欠連綿

當腦動脈硬化逐漸加重, 管腔愈來愈窄, 腦缺血缺氧加重, 特別是呼吸中樞缺氧時, 會引起哈欠反射。 多在缺血性中風發作前5至10天內, 頻頻打哈欠者可達80%左右, 是重要的報警信號。

2.流涎

流涎症狀是說話不利索、流口水,

有中風跡象, 可能會突然發病。

3.一過黑蒙

即突然出現眼前發黑, 看不見東西, 數秒鐘或數分鐘即恢復, 還伴有噁心、嘔吐、頭暈及意識障礙。 最近, 挪威醫生科蒂在18例一過性黑蒙的病人中, 發現11例有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4.視物模糊

即表現為短暫性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 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復。 科蒂對出現短暫視力障礙的10例病人進行了眼底檢查和腦血流量測定, 發現其中有3例視網膜中心動脈閉塞, 7例為視網膜分支動脈閉塞。

5.剃刀落地

是指自己持刀刮鬍子時, 頭轉向一側, 突然感覺手臂無力, 剃刀落地, 1至2分鐘後完全恢復。 這是由於轉頭扭頸時, 引起已經硬化的頸動脈扭曲, 加重了狹窄, 導致了顱腦供血不足所致。

6.偏側麻癱

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嚴格說來, 這已是最輕型中風。 據追訪觀察,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3至5年, 約有半數以上的人發生缺血性中風。

7.一側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軟弱無力、嘴歪、流口水

這是由於大腦供血不足, 使大腦支配軀幹的神經通路受損。

8.突然感到眩暈, 搖晃不穩

這是由於小腦供血不足, 影響其平衡功能。 上述預兆可以是暫時性的, 過些時候就消失, 也可能反復發作, 或逐漸加重。

9.突然出現說話困難, 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這是由於大腦皮層供血不足, 影響了語言中樞, 導致說話等功能受到影響。

10.短暫的意識不清或嗜睡。

這是由於大腦缺氧所導致, 使得神經及器官暫時麻痹。

11.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

頭痛由間斷性變為持續性,

或伴有噁心嘔吐。 這常是由於動脈內壓力突然升高, 使血管壁痛覺感受器受刺激所致。 這可能是腦出血的訊號, 應特別注意。

12.因為有些中風患者都會有嘴歪或是伸舌歪斜的症狀。

13.口齒不清或失語

讓病人說一句簡單的話, 看是否連貫, 若出現口齒不清或失語等情況就要引起注意。 還可以讓病人喝口水, 觀察是否有嗆水出現, 因為通常情況下, 部分中風的患者會出現吞咽反射障礙。

14.單側肢體乏力

可以讓患者舉起雙手, 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單側肢體乏力、麻木等狀況, 就要引起警覺。 即使是短暫腦缺血發作(又名TIA), 患者出現單側肢體乏力、麻木, 24小時內又恢復知覺, 也要引起重視, 因為這也是中風的一種症兆。

一旦發現患者有上述症狀中的任何一項, 家屬都要警惕腦中風的危險, 應立即送往醫院及時治療, 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專家提醒廣大老年人, 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人群, 平時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寒冷時不宜早起鍛煉身體, 不宜吹寒風。

中風保健對策:

1、每年至少體檢一次。 對於高危、高發工作崗位(久思、久坐不動、老師、研究人員等)或年齡在35歲以上的人士, 定期全面體檢有利於發現因年齡和工作原因, 造成的心腦血管的病變;

2、改變壞脾氣, 放鬆緊張的情緒。 臨床表明, 脾氣暴躁、性格倔強的患者較多, 是因肝火被擾動, 氣血上逆, 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危險增加;

3、飲食有節, 摒棄惡習。 要戒煙、戒酒, 拒絕暴飲暴食;而由於因工作、生活造成的精神緊張、壓力過大,

要學會勞逸結合, 自我調節情志;

4、預防中風的關鍵在飲食上, 避免嗜酒肥甘, 控制體重。 要多鍛煉, 防止營養過剩, 控制血壓, 減少血凝和血栓形成;

5、有病要治, 不要亂治。 中醫治病最講究個體的差異性, 有病要積極去治療, 找一個好的大夫多聯繫、多溝通, 建立自己的病歷檔案, 有利於疾病的治療和病情的穩定;

6、對降壓藥或外購藥品的藥物服用, 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只要能從自己的飲食、生活中做起, 堅持鍛煉, 心緒平和, 你就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