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便秘與腹瀉的自我護理法 健康排毒不傷身

便秘是個常見的問題,但也經常被人誤解,且不當治療。從學術角度而言,每週解便少於3次、且每次都是硬便才稱便秘。正常的解便頻率因人而異,相差甚大,從每天3次到每週3次都有。

便秘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很多因素會減緩食物殘渣通過大腸的速度,包括:液體攝取不足、飲食不均衡、解便習慣不固定、年齡、缺乏運動、懷孕及生病。許多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秘。

便秘雖然極為惱人,但狀況本身通常不嚴重。不過如果問題持續,便秘可能導致痔瘡及肛裂等併發症。

自我照護為減少罹患便秘的機會:

■定時進食;多吃高纖食物,包括新鮮水果、蔬菜及全麥麥片和麵包。

■每天喝8~10杯水或等量飲料。

■增加體力活動。

■有排便的感覺時,應馬上去解決。

■服用纖維補充劑。

■別倚賴通便劑。

醫療協助若便秘情形嚴重或症狀持續超過3星期,請與醫生聯絡。在極罕見的情形下,便秘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症狀,例如癌症、荷爾蒙失調、心臟疾病或腎衰竭。

兒童照護便秘在嬰兒時期通常不是問題。喝母奶的健康嬰兒可能少到一星期才解一次大便。

幼童偶爾會有便秘,因為他們疏於留時間去上廁所。幼兒也可能在學習控制大小便期間便秘,因為他們恐懼或不願意使用馬桶。但即使少到每星期1次,對孩子來說都可能是正常的。

若便秘成為問題,讓孩子喝大量的水,藉此軟便。溫水浴也有助於孩子放鬆,促進排便。除非醫生建議,否則請避免給孩子使用通便劑。

腹瀉

成年人平均每年有4次染上腹瀉這種令人不舒服的疾病,其症狀包括稀便或水狀糞便,通常伴隨腹部絞痛。

引起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腸胃道受濾過性病毒感染。細菌及寄生蟲也會引起腹瀉。這類有機物會使腸道流失大量水分及鹽分。

感染引起的腹瀉前,可能出現噁心及嘔吐,以及絞痛、腹部疼痛,或其他類似感冒的症狀,例如微燒、肌肉酸痛、抽搐以及頭痛。細菌和寄生蟲感染,有時會引起大便帶血或高燒。

感染引起的腹瀉傳染性極強,很可能因直接接觸患者而遭病毒感染。被細菌或寄生蟲污染的食物和水,也會把腹瀉傳染開來。

腹瀉也可能是藥物的副作用,特別是抗生素。此外,許多口香糖和無糖產品中添加的代糖山梨醇,會造成某些人腫脹及腹瀉,特別是攝取過量時。慢性或反覆出現的腹瀉,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疾病的徵兆,例如慢性感染或腸炎。

自我照護雖然不舒服,但感染造成的腹瀉通常不必服用抗生素即可自行痊癒。非處方的成藥,可緩解腹瀉情況,但不會加速康復。

在恢復期可采以下辦法預防腹瀉減輕症狀:

■至少喝8~16杯水,包括清水、蘇打水、果汁及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在排便情況逐漸恢復正常之際逐漸添加半固體及低纖食物。例如蘇打餅、吐司、雞蛋、米飯或雞肉。

■幾天內避免攝取乳製品、油膩或重口味的食物。

■避免攝取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與尼古丁。

醫療協助如果腹瀉超過1星期或脫水,請就醫。以外,若覺得腹部劇痛、直腸疼痛、大便帶血、體溫高於38℃以上,或即使攝取許多流質仍出現脫水現象,也請就醫。

醫生可能會開抗生素,縮短因細菌及寄生蟲造成的腹瀉時程。並非所有因細菌而起的腹瀉都需要抗生素治療,而且抗生素也無法對病毒感染型腹瀉起作用,而後者是最常見的傳染性腹瀉類型。

兒童照護腹瀉可能引起嬰兒脫水,若嬰兒腹瀉持續12小時以上,或有以下情況,請聯絡醫護人員:

■經過8小時,尿布還沒濕。

■體溫高於38.8℃。

■大便帶血。

■口幹或幹嚎。

■不正常的困倦、嗜睡或反應遲鈍。